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环境权益上的公平与公正。目前,作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要从确立环境权、调整国家公共政策、完善环保机构、建立权利补偿机制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农民环境参与权等方面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2.
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构建高效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针对恩施州的实际,探讨构建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专项整治为推动、以监督管理为关键、以公众参与为支持、以长效机制为保证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实现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和谐恩施,创造"绿色家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染转移视角下的农民环境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华梅 《前进》2008,(8):50-51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造成新的农村污染,使本已脆弱的农村生态体系雪上加霜。城市的产业升级虽然给农村工业的跃进提供了机遇,但是,如果这种产业转移不能有效地结合技术升级,那么这种转移在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只能以牺牲农民的环境权益为代价。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执法涉及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公安机关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的重要主体之一。公安机关在环境维权执法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淡薄,环境监管执法水平较低;环境维权执法中的物质保障匮乏等。如何更好地完成公安执法中所涉环境维权的职责,同时利用公安机关特有的强制手段,协助政府环境保护执法,这是当前应予特别关注的。在现有公安执法体制下应积极采取措施,同时还要以改革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大胆试点的尝试进行执法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林森 《前沿》2012,(15):72-74
环境权是公民个体和集体要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享有良好环境品质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性权益.环境权与其他人权不同.作为一种基本人权,环境权的主要保护方法是加强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的制度构建,完善以公益诉讼为主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6.
苏庆华 《传承》2013,(10):120-122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切实维护好各少数民族的环境权益,而环境权益的维护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西部开发和产业转移的进程中,西部各少数民族群众环境权益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黔东南各少数民族环境权益维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西部地区环境权益维护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敏 《中国发展》2002,(2):34-38
本文剖析了环境权的理论概念及其在法律上的应用、环境权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并指出环境权理论是人权理论的延伸与扩展,具有本源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和中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且环境危机具有普遍性,比较中美两国民族环境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由于在美国相比民族而言,更多地使用种族概念,因此,本文通过比较美国环境种族主义和我国民族环境权来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发现由于美国与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法律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两者的宗旨不同,环境权利实现的途径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民族环境权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保护在我国物权立法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向一 《理论月刊》2006,(10):112-115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环境权概念的提出是人们重视自身环境权益的体现。本文从环境权的内容入手,分析环境权的法律性质,尤其是其和传统物权之间的关系,指出环境权保护在我国传统物权制度中的缺失,希望在未来的物权立法中对环境权保护有所体现,并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沱江污染、松花江污染、北江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接连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生态和环境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敏感问题。保护生态和环境,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其中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是,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一直没有在…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权入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争明 《前沿》2010,(10):110-113
环境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许多国家宪法规定了环境权,中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会削弱其他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力度,不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要求,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中国宪法明确承认环境权,并且放在宪法第二章即"公民"那一部分,另外,应完善国家环境权,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宪法,完善环境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浅析环境保护与环境权保护之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人权》2013,(2):44-49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突出难题,而且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的艰巨性迫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环境保护的基础、目标和有效的实现方式。从"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出发,环境保护必须以对人的环境权保护为基础和最终目标。而环  相似文献   

13.
王玮 《前沿》2013,(8):119-120
当今中国,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飞快步伐。特别是在农村,"垃圾围村"的景象和"癌症村"的增多,使村民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着侵害,他们正在用行动捍卫着自己的权利。本文以不同问题为角度,对农村环境抗争的文献进行整理,以期了解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抗争的现状和困境,最后提出农民环境抗争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数月前,发生在大连的一场PX风波,曾经引发举国关注。最终,大连市果断关停距市区仅二十多公里的PX项目,并承诺尽快搬迁。然而当舆论欢呼的热潮过后,污染风险仍存的大连PX项目究竟会迁往何处,如今  相似文献   

15.
当前,环境维权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较薄弱;居民的环境维权行动数量上在增长、行动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鉴于当前我国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行动状况以及影响居民环境维权行动发生、发展的因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居民环境维权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支持和保障居民合法合理的环境权益诉求。其相应工作路径应该是:减少刺激、引导行动、排除阻碍、控制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环境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公民环境权保护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正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环境立法与公民环境权保护三者是统一的。从现实的情况看,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通过具体立法来保护。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希望在相关的法律中体现环保精神,以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执法环境的变迁与执法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执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法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公安执法内部监督的重要机制,在公安执法模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评价、导向、制约功能。现行执法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机制不顺、项目不全、实效不强、手段不实等诸多问题,亟须完善。改革评价机制,完善评价项目,增强评价体系的实效,把监督考核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执法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执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胡美灵  肖建华 《求索》2008,(12):63-65
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农村有频发趋势。本文选取浙江东阳画水事件和广西岑溪市波塘镇事件,分析了当前引发我国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同时探索性地提出了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唐欣瑜 《新东方》2015,(2):20-23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政府与农民是农村土地改革中的重要参与力量,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与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进行相关完善。应从发挥乡镇政府的基层服务职能、发挥区县级政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省级政府的政策服务职能以及培育农民维权组织与发展农民的土地中介组织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完善。  相似文献   

20.
郭黎红 《创造》2002,(10):31-31
1. 建立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的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中找到树立环境意识的根据,而且这种文化总是现实地发挥着作用。以文化因子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文化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环境文化分不开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这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