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的纷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20世纪上半叶各种社会思潮大交流、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藉此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的追踪,弥补学术界过多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流"的成果,而忽视对"源"的挖掘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逻辑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尺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实践视角、历史视域及辩证分析方法,是我们透视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理论视野,为我们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3.
梁誉  王磊 《理论月刊》2015,(1):139-142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以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为主轴的三大社会福利思潮。自由主义福利思潮崇尚个人自由与市场机制,认为政府的作用必须是边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潮主张国家保障,断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公平和正义;社会改良主义福利思潮则秉承平均主义与国家的福利责任。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能力建设"、"机会平等"、"积极福利"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投资理念悄然兴起,使西方福利思潮又迎来了新的转身。  相似文献   

4.
杨逸 《传承》2011,(17):26-27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出现,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呈现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出发对待当代思潮,是人们如今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进行分析,明确界定当代思潮的含义,并引导人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出发,科学认识当代思潮。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共领导人逐步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错误抛出自由化改革,引发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泛滥,导致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以"公开性、多元论"为特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动摇了马列主义理论基石,信奉"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历史翻案"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扭曲苏联共产党形象,鼓吹"大俄罗斯"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引发苏联国家认同危机。多元社会思潮的催化剂效应,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合法性全线崩溃,最终瓦解了苏共,毁灭了苏联。苏共在处理多元社会思潮问题上的教训十分深刻,对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琛  赵炫竹 《人民论坛》2020,(12):106-107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的,因此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与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属性,才能全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入、传输、扩散和引导的历史进程,再现不同思潮之间交锋、促进、交融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基于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异彩纷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与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三大社会思潮交流激荡,对三大社会思潮合理思想资源进行了吸收、转化和超越。一方面,三大社会思潮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而其在现实中的错位窘境又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警醒。另一方面,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客观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说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为"西学"中的一种,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近现代思潮之间的本质区别。对  相似文献   

9.
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必须坚持用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其加以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大力宣传和发展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整合,同时要注重民生,凸显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和合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微信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又一重要渠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途径,无论其深入度、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大为增强。但是微信的"非党媒"的特殊性以及空间信息传播的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也给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阵地意识,使主流媒体、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微信空间的指导地位,积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已较为全面和深入,但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仍需秉持科学态度注意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在廓清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在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二是要敢于正视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是亟须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其中以张东荪、陈望道、施存统、俞秀松、邵力子、沈定一等为代表的浙籍知识分子群体,通过撰写文章、翻译社会主义理论作品,创办、主持、参与一批大量刊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章的刊物,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在思想界主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卢晓勇 《前沿》2014,(13):32-33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许多的新情况以及新问题。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发展造就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提出了要求。本文通过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以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视角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多样化思潮的发展趋势,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相似文献   

14.
周鑫 《长江论坛》2013,(4):24-2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中,通过赞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各自的个性化的探讨,以不同的史或论的形态来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其中,侯外庐对早期启蒙思潮的结合点的确定,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多彩的色调,得益于这种"一本而万殊"的合理开展,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与不断深入发展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伴随,一些具有这样那样倾向性的社会文化思潮泛起,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切实做好新时代"两个巩固"工作,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必须时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创立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也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思想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还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加强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引领其它社会思潮,在正确评价与检验实效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意识形态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金平 《人民论坛》2014,(6):197-199
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内部动因培育了思想多元化的土壤,各种社会思潮或传入或滋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一些思潮对于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干扰甚至冲击。加强对各种思潮的研究,对一些典型的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并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韩晨 《台声》2004,(12):10-12
当前"台独"思潮泛滥,不仅因为台湾当局大搞分裂活动,为"台独"势力构建了"完备"理论,而且还因为这些理论和活动与岛内特定的社会心理相结合。因为真正理解"台独"理论的总是少数人,只有调动起相当数量群众的情绪,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共鸣时,"台独"思潮才有可能做成洪流。"台独"  相似文献   

19.
刘军 《人民论坛》2020,(8):26-29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人们从生态哲学高度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讨论与反思,将生态主义的发展置于社会关系层面进行探讨。同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就长远来看,一些生态社会学思潮从日常生活层面提出的解决生态问题的主张只是治标之策,只有深入吸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论述,深度融汇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观点,才能真正引领生态主义思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中的知识分子;社会基础是"新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体制和苏联模式批判基础上,对新社会制度的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新社会主义"思潮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