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贿案件证据来源的局限性和直接证据的狭窄性、易变性,决定了我们在调查受贿案件时,不能把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直接证据上,而要注重间接证据在受贿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样,才能在调查受贿案件过程中,发现线索获取证据,突破案件和深挖违纪事实.间接证据在受贿案件中的具体运用1.运用间接证据发现或深挖受贿事实.实践证明:仅靠举报查成的受贿案件很少,大多数的受贿  相似文献   

2.
受贿犯罪大多是在受贿人与行贿人之间单独进行,很少留下物证、书证,相关证据很少。在许多受贿案件中,可收集到的证据只有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行贿人的证言。因此,在受贿案件中,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十分重要,它必须具有稳定的证明力。否则,就容易因犯罪嫌疑人的...  相似文献   

3.
张志华 《内蒙古检察》2004,(5):21-24,11
所谓“一对一”贿赂案件,是指贿赂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只有行贿人、受贿人在场,没有第三人现场目击,也没有其它直接证据的案件。此类案件的特点在于:1、直接证据只有行、受贿双方当事人供词;2、一般情况下直接证据中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比例易出现相持态势,即:行贿人承认行贿但受贿人不承认受贿或受贿人承认受贿但行贿人不承认行贿;3、行、受贿双方当事人的供述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法院审理受贿案件中,经常碰到被告人的供述与证人证言或书证、物证等证据材料互相矛盾的情况。笔者现就审理此类案件如何核查确认证据作些探讨。 所谓核查确认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受贿案件中,对起诉机关的指控证据或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确  相似文献   

5.
从办案实践看,查办受贿犯罪的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案隐蔽,证据难以收集,事实难以查清;二是收集到的证据在诉讼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易发生变化,使许多受贿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因此研究受贿案件证据的不稳定性,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30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专题文章称,该刊记者在多地检察院采访了解到,目前在贿赂案件的侦查中,为取得受贿证据,形成证据链条,检方有时不得不对一些行贿人放弃选查,将办案重点放在查处受贿上。检察机关称,  相似文献   

7.
洪涛  田欢忠 《犯罪研究》2009,(3):49-54,62
受贿犯罪腐蚀了国家肌体,动摇了社会的根基,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也是反腐败斗争中重点打击的对象。然而,就目前而言,受贿犯罪仍呈现高发态势,其在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比例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受贿案件取证难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司法实践中对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把握存在困难,以至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惩处受贿犯罪“宁纵勿错”的思想,给了受贿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探讨受贿罪证据标准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受贿罪证据标准,从而加大对受贿犯罪的惩治力度。本文试从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概念、含义,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法律要求,受贿罪证据标准的现实基点以及受贿罪证据标准的构想四个方面,对受贿罪证据标准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行受贿犯罪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但查处此类犯罪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类案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证据的取得与判断上存在诸多难点。证据数量少。社会的总体道德评价对行受贿行为持否定态度,因而行受贿犯罪自然不敢堂而皇之地进行。行受贿犯罪往往仅行贿的人和受贿的人知道,连各自的至亲密友也无从知晓。这样就造成了案件中直接证据少,而且行贿的钱物也通常从隐蔽渠道获得,少有书证印证。特别是近几年来,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现金流通,加上会计监管制度松懈,对于行贿现金的支取一般没有财务账册印证,…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受贿案件查处难、定罪难是司法界公认的事实。之所以难办,笔者认为除了发现案件线索难外,关键是证据固定难,因为受贿案件中对被告人定罪的主要证据大多是言词证据,即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行贿人的证言或供述。而言词证据往往存在易变等特点,一是受贿人与  相似文献   

10.
“一对一”受贿犯罪案件与普通受贿案件相比,其作案手段更为隐蔽,证据更容易发生变化,取证认定工作更为艰难。针对“一对一”受贿案件犯罪手段隐密、证据稳定性差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成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实践,就解决“一对一”受贿案件证据稳定性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收集案款去向证据的误区与矫正何海根一、案款去向证据的概念及特征所谓案款去向证据,是指在经济案件的侦查中,需要追查的贪污、受贿私分公款等案件涉及款物流向方面的证据,也就是说行为人非法占用赃款的形式。案款去向证据主要有如下特征:1.证据的外在表现具有直观...  相似文献   

12.
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的表现,其本身并无重大法律意义.然而由于受贿犯罪证据的特殊性,受贿案件翻供、翻证行为已经成为打击腐败的瓶颈.本文拟深入分析受贿案件翻供的类型、翻供的原因,通过在证据的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分配上建立新的规则、制度,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的背景下,探讨受贿案件嫌疑人翻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贤东 《中国检察官》2002,(2):33-33,38
受贿案件由于行受贿的秘密性,以及受贿人高智商手段的掩盖和伪装,使查处此类案件难度增大,且由于证据主要依靠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极易受翻证翻供的影响而难以定案。因此,受贿案件对证据确实充分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常因认识不同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的基础是证据。高质量的辩护就必须在证据的调查、分析、判断、保存和质证上下功夫。1、重视对卷宗中证据的审查和分析、判断。(1)审查卷宗中控诉证据的内容。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起诉书指控的犯罪是否有相应的证据证明。有的起诉书指控的部分犯罪事实得不到卷宗证据的证实,应通过辩护推翻这部分指控。B、审查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有H个以上内容相互印证的证据的证实。若仅仅凭孤证指控,则可作证据不足的辩护,这种情况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是常见的。比如在受贿案件中,对某一笔受贿的指控仅有一个行贿人证实或仅有被告…  相似文献   

15.
受贿犯罪案刑事诉讼过程中,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阶段都有发生。要有效遏制受贿案件中的翻供现象,侦查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即侦查人员不仅要有取证、录取口供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固定证据和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再生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16.
行受贿犯罪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但查处此类案件难度很大,在证据的取得与判断上存在很多难点。  相似文献   

17.
李华明 《法制与社会》2013,(36):253+255-253,255
受贿案件主要以言词证据为基本证据,相比其他职务犯罪案件容易出现翻供现象。而新刑诉法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即可以介入案件,反时强迫自证其罪,使得受贿人翻供的可能性增大。如何破解受贿人翻供问题,成为检察机关反贪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洋 《天津检察》2008,(2):36-38
有关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不同观点 受贿犯罪由于其并没有直接侵吞国有(公共)财产,因此,比较贪污、挪用公款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其行为隐蔽性更强,因此,在实践中,往往是案件已经完全结束,行为已经完全既遂才被发现、处理。所以“受贿未遂”也就变的十分“稀有”,特别是加上证据固定的困难,使受贿未遂案件难以发现,也使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受贿案件的证据收集、固定和审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在法庭审理中被告人翻供、拒供和证人翻证的情形也有所增多,而实行新的庭审方式以后,证据必须经过控辩双方的交叉质证,查证属实才能成为定案的根据。所以,如何通过法庭质证,运用控诉证据来当庭证明犯罪,驳斥无理狡辩,成为公诉人应当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出庭实践,对两起受贿案件的质证进行分析比较,对此略述浅见。案例一:被告人王某,系某镇分管乡镇企业的副镇长。该镇有一直属的塑料制品厂,1992年由刘某承包经营。为了长期承包和调低每年的上交利…  相似文献   

20.
讲究侦查策略智破贿赂案件徐明忠,杨武力贿赂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其表现为手段隐蔽,行贿人受贿人互相勾结,互为利用,投桃报李,行受贿双方均不易突破。针对贿赂案件的特点,襄阳县检察院从突破行贿人人手,在获取证据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1年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