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犯罪是指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暴力对抗暴力并由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的一种犯罪形态。该类犯罪当事双方既是被害人,又是犯罪人,角色重叠十分明显。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看,二者皆具有明显的被害性和违法犯罪性。预防"以暴制暴"犯罪,必须首先防控严重家庭暴力犯罪,然后从"去被害性"入手,通过政策倾斜、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男尊女卑"封建文化传统塑造的刚性、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氛围,提高女性自主、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建立一个统一组织、协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反家庭暴力社会服务体系,为受虐妇女提供一个畅通的公力救济的维权途径,才能有效预防"以暴制暴"犯罪等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因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的案件屡见不鲜,为求审判公正有学者提出以防御性紧急避险理论作为杀夫妇女的出罪事由。现实中妇女会同他人共谋杀夫的情形亦非罕见,而提倡这一理由的学者仅以妇女为分析对象却忽略了对妇女以外的第三人是否构成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的讨论。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在规范、伦理与法理层面皆有其正当性依据,且在避险可行性与避险限度要件的判断中与自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不同,应当以危险紧迫性判断为核心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的受虐者人数众多、对象广泛,妇女、子女、老人甚至某些男性等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些受虐人群在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杀死家中的施暴狂.当前对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极不统一,且存在量刑畸重的现象.由于受虐人群杀人犯罪有其复杂的原因,受虐人群作为长期受害者都不应判处死刑.对此类案件,应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司法控制死刑的适用,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明确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并可以通过发布典型判例对下级法院给予量刑指导.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中受虐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心理学研究者、社会机构和家庭关注的重要问题。探讨儿童虐待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并总结其发生发展机制对今后受虐儿童心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分析受虐儿童的心理复原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等诸多问题对儿童虐待预防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暴案中受虐妇女不堪忍受施暴者长期的暴力行为而将施暴者杀死的非对峙型反击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都是在量刑上给予轻判,在定罪上并没有给此类行为以妥当的刑法评价。"受虐妇女综合症"说、将存续多年的家庭暴力视作整体行为或是正当防卫适用时间条件扩大化,这几种主张都不能成为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依据。强势性位于正当防卫和攻击性紧急避险之间的防御性紧急避险可以被我国现有的紧急权体系接纳,其可以针对危险源实施还击,为非对峙型受虐妇女杀夫的行为提供了一条合法化出路。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案件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安机关是应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要主体。家庭暴力案件可能是治安案件,也可能是刑事案件。家庭暴力可能涉及的治安案件包括殴打他人行为、故意伤害行为、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行为、虐待行为等,施暴者可能涉及的刑事罪名包括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罪、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等。公安民警在办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应当立即制止暴力行为,被害人需要救治的应以救人为先,并及时调查取证,固定证据,为后续的调解和处罚及诉讼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被害人实施了反击行为的,还要关注其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常常困扰着检察机关、法官和律师,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以暴抗暴,杀死施暴者,如何量刑?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科博士提出了著名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充分描述并反映了受虐妇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从而指出了她们对施暴者的暴力威胁作出的过激反应的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突破了刑法在传统意义上对正当防卫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8.
单纯惩罚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家庭暴力更加严重。因此,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的被害性,指出受暴妇女自身存在的阻碍家庭暴力解决的被害性因素,分析施暴人与受暴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减少施暴人实施暴力行为可资利用的条件,比单纯地惩罚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近8年来国内有关家庭暴力问题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后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学术上对家庭暴力存在着不少误区,如概念上的认识不足、对家庭暴力现状认识不清、原因解释得片面等.而媒体报道的影响、调查方法的不严谨和对家庭暴力认识的不足是产生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身保护令起源于特权令状,用于质疑羁押合理性,而后演变为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法院向被害人签发的保护其免受侵害的紧急命令。防治家庭暴力保护令包括刑事保护令和民事保护令,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民事保护令在防治家庭暴力中应用广泛,并形成成熟的制度规范,包括民事保护令的类型、救济措施、申请人范围、签发程序和执行等内容。刑事保护令由刑事法庭法官或者检察官,对殴打、人身攻击、侵扰、暴力威胁或跟踪等与家庭暴力相关的刑事犯罪签发的保护令,包括非羁押期间、缓刑期间以及假释期间刑事保护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对人身保护令的规定存在缺陷,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以及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专家意见稿)》,强化对民事保护令的规定,并弥补刑事保护令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并提起诉讼的案件,"取证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主要是由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的隐蔽性、取证主体的非专业性、证据的易变性和不易保存性等特点造成。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公安机关取证辅助力量、提升取证人的取证意识和取证能力、积极贯彻《反家庭暴力法》的告诫书制度、强化家庭暴力现场的证据固定工作,以及提升社区警务室反家庭暴力工作质量;构建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多机构联动取证辅助机制,即在加强社会其它机构单独的取证辅助力量基础上构建它们的联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对个人和社会危害严重。面对家庭暴力问题,一方面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在多机构合作的运行机制下,提升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暴力的内涵、外延、证明责任以及处罚措施等相关规定,建立全方位的家庭暴力防范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3.
警察机关作为公权力机构的一线代表,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江苏4地10个派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警察对家庭暴力的整体认知状况、对法律干预的态度、对法定干预职责的理解等都有所改变和进步,但由于培训、立法、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警察机关的干预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要重视警察防治家庭暴力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建立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受虐妇女杀夫案无法通过正当防卫加以合理化,也不能通过"受虐妇女综合症"对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进行修正。针对危险源本身的反击有两条解释进路,一是采用"对物防卫"理论纳入正当防卫,二是通过"防卫性紧急避险"概念的构建解决此类问题,后者更为合理。防卫性紧急避险在时间限度上比正当防卫宽缓,在限度条件上比紧急避险宽缓。考察其合法性依据,是因为考虑到对危险源本身的反击具有"法确证利益"的属性,因此根据利益衡量理论应当予以合理化。在定位上,防卫性紧急避险根据保护利益是否超过损害利益可以分为阻却违法与阻却责任两种。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问题近年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但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仍有许多争议 ,且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机制和援助机构仍不健全 ,本文试就家庭暴力的有关问题作一界定 ,并从其形成原因、特点、后果等方面探讨家庭暴力问题 ,从而提出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因素之一,笔者就其上升趋势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就现阶段警察干预家庭暴力不利原因进行分析,推动对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机制的探索,促进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对家庭暴力特点、表现、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暴力在中国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家庭中的暴力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就会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家庭解体,子女身心受到重大伤害,甚至导致伤害和杀人等刑事犯罪。产生家庭暴力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治理家庭暴力既涉及法律、政策问题,又有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对家庭矛盾的调解,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求救系统,进一步完善现行立法,强化承担民事责任,严惩家庭暴力犯罪行为,是减少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理论是研究家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一个重要角度,它对家庭暴力的产生给与了一定的解释,并在救助、防治、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用。同时,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家庭暴力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绝对化,仅强调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控制;它可以解释部分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但该理论的忠实拥护者过于强调其作用,忽略了其他如个体、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正因为定义和解释的狭隘,在应对家庭暴力上,社会性别理论的方式也显得可操作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由于法律的限制、传统社会亚文化的浸淫、警察系统的被动回应及受害人态度的反复不明,致使警察在介入家庭暴力时存在困境。通过立法的类比性规定、警察系统执法的积极回应及被害人对证据的收集敏感性等面相的提升来破解上述困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家庭暴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危害性、与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有联系的特点。其产生有历史、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公安机关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面向社会开展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防范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合力和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