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带来极大便捷。每个网民的即时发声、自由表达对政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民主监督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然而,互联网也随之带来了诸如网络炒作、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入手,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挑战,并分析挑战的成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自本世纪出现以来,以其快捷性、互动性而备受瞩目。网络问政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政府治理的优化,为民众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扩展了民众的公共话语权,为政民互动、有效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政府治理视域下的网络问政面临现实的挑战,要实现网络问政的善治就必须提升政府网络问政的认识和引导能力,继续完善网络问政的平台建设,积极借鉴西方网络问政的经验,不断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行政生态环境,在给我国政府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必须全面审视互联网下的我国行政生态变迁,打通网络民意与政治系统的制度通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组织结构,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实现信息表达、回应、反馈的统一,创新对互联网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网络围观作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兴网络现象,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存在三方面的举措规避网络围观负面效应。第一层次是公开政府信息打造“回应政府”,第二层次是合理使用技术转变管制思维,第三层次是弥合制度鸿沟落实“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它以互联网为背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偏差性和蝴蝶效应等特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也极大地挑战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效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事件信息公开是否及时、真实、准确有关。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应主要围绕网络事件信息发布而展开。  相似文献   

6.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兴起与政府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种舆论监督方式,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给政府带来了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干预司法公正、危害公共安全等挑战。针对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及其给政府带来的挑战,政府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来保障公民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公民的网络公共舆论监督,使其朝着合法、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给政府的控制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网络也给政府控制自发网络政治动员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加强对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的控制,提高网络控制能力,促进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进步。  相似文献   

8.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渠道狭窄、公民话语权缺失的窘境.强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回应的路径建构,在社会分层整合、加快民主化进程、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和消解网络无政府主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要求政府在回应理念、回应原则和功能向度等方面加强理性认知,构建系统化的回应平台,建立重大决策网络民意征集制度和网络发言人制度,强化政府回应压力机制和意识唤醒机制,培育富有建设性的网络公民,以法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并形成与体制内制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展了网络反腐的渠道,改变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格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反腐工作的复杂性,带来反腐舆情治理上的一些新问题。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络下反腐舆情的演化分析,探讨政府在网络反腐舆情治理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蓬勃快速发展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公民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在推动公民参与政府活动、加强政府监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从公民参与理论分析了网络问政的价值取向,同时,公民参与网络问政也对政府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文章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而在规范公民参与网络问政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