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0~1963年,我们对兰州市,永登县的狐狸寄生蠕虫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近期,作者将收集的虫体标本作了初步的鉴定,从狐狸体内发现有6种虫体,其中线虫2种,绦虫4种。 (一)绦虫 1.中殖孔科(Mesocestoididae Perrier,1897),中殖孔属(Mesocestoides Vaillant,1863);线状中殖孔绦虫(Mesocestoides lineatus Goeze,1782)。  相似文献   

2.
粗头绦虫(Taenia cra-ssiceps zeder,1880)隶属于带科(Taeniidae Ludig,1886)带属(Taenia Lin-naeup,1758)。据文献记述,该绦虫寄生在狗、狼、狐狸、草狐、貉、北极狐、森林貂、獾、猫、森林野猫的小肠内。1986年1~5月,我们对呼伦贝尔草原经济动物寄生虫进行调查中,在鄂温克旗牧区剖检野生狐狸3只,在其中1只狐狸的肠管内发现9条粗头绦虫。国内在狐狸体内发现该绦虫,尚属首次报道。(一)虫体形态记述 虫体呈带状,乳白色。链体长61.5~90.8(mm,下同),宽0.85~1.55,由52~80个节片组成。头节宽0.50~0.68,有4个吸盘和  相似文献   

3.
(十一)多头多头绦虫病多头多头绦虫病是由寄生在赤狐、北极狐、狼、豺、貂小肠的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multiceps)引起的一种绦虫病。该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马、牛、羊、骆驼、羚羊、獐、野牛及人的脑内。本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4.
在青藏高原青海田鼠(Microtus fuscus)体内首次发现了一带属绦虫新种的幼虫。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囊尾蚴头节具有带属绦虫典型的特征,头节上有2圈钩和4个吸盘。利用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加之其特有的中间宿主和地理分布,该囊尾蚴可明确被鉴定为带属绦虫一新种囊尾蚴,遂将其命名为田氏囊尾蚴(Cysticercus tianguangfui n.sp.或者Taenia tianguangfui larva n.sp.)。  相似文献   

5.
已知,硫双二氯酚(Bithionol)是家畜吸虫、绦虫的广谱驱虫剂。在驱羊绦虫方面,据Fukui氏(1960)报导,绵羊用70mg/kg对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有100%的驱除效果。Enzie氏(1960)用100mg/kg能有效地驱除莫尼茨绦虫。Allen氏(1962)证明200mg/kg可驱掉繸体绦虫,175mg/kg可减少该虫感染。北京农业大学(1964~1965)用100mg/kg驱虫率为94.4%,羊只没有不良反应。驱虫净(Tetramisole)则是绵羊胃肠道线虫的一种广谱驱虫剂,国内外大量报导证明15mg/kg是安全有效剂量。 为寻求防治羔羊绦虫病和线虫病混合感染的药物,我们于1974年2月和8月进行了这一试验。  相似文献   

6.
贝氏莫尼茨绦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的生活史,是苏联寄生虫学家于1944年首先阐明的,她通过感染试验证明,Scheloribates laevigatus,Sch.latipes,Galumna obvius,G.pervosus,Adoristes ovatus,Achipteria,sp.,Tridioribales sp.,Punctoribates sp.,为该绦虫的中间宿主,并阐明在地螨体内由虫卵发育到感染期拟囊尾蚴所需要的时间与温度和季节有关。1958年,于苏联的南哈萨克斯坦,发现了贝氏莫尼茨绦虫的另一个中间宿主-Zygoribatula frisiae地螨。国内有关莫尼茨绦虫的生活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3年9月开始贝氏莫尼茨绦虫生活史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84年5月17日,我们在所内剖检一只人工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的羔羊时,偶然发现了一条与其它正常贝氏莫尼茨绦虫混合寄生的畸形绦虫。制成染色标本后,经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并参阅文献资料,确认这条绦虫为畸形贝氏莫尼茨绦虫。标本保存于本所寄生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美彩膜钩绦虫Hymenosphenacanthusa venusta 寄生于鸭类动物的寄生虫。自从Kosseter 1897年定种以来,各国学者先后均在鸭类动物的小肠中检得。如Fuhrmann1932年在家鸭体内检到Joyeux和Baeh于1936年也在家鸭中采得,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针尾鸭Anas acuta L.和绿头鸭Anasphatyrhynchos L.体内采到。我国林宇光(1959)首次在福州家鸭体内发现。1982~  相似文献   

9.
1976年,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作为一种新的高效、低毒、广谱抗蠕虫药问世,颇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其药效学上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证实丙硫苯咪唑对畜禽及人体寄生绦虫的成虫有很好的疗效。最近有人研究了其对绦虫蚴的作用,取得可观的结果。Saimot(1983)和Morris(1983)将其用于人体棘球蚴(Echinococcus)病的治疗;韩宇等(1683)用其治疗人工和自然感染的猪囊尾蚴(Cysticerus cellulosae)病。丙硫苯咪唑对绦虫童虫的药效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绵羊为实验对象,旨在观察丙硫苯咪唑对人工感染不同日龄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童虫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83年10月和1984年5月,我们在四川省渡口市和西昌市进行畜禽寄生虫调查,共解剖山羊81只,在40只山羊小肠内获得绦虫成虫三种,其中一种经鉴定为球点状斯泰尔斯绦虫(Stilesia globipunctata)。此种绦虫在我国大陆上属首次发现。 (一)形态描述 虫体薄软乳白呈带状,头节球形,颈节较细,体节分界不明显,两侧边稍厚而中部甚薄。链体全长163~470毫米。头节大小为0.50~0.83  相似文献   

11.
杨平等1957年在兰州市屠宰场,从猪的小肠内采得了一些绦虫标本。经研究后,认为是属于膜壳科(Hymenolepdidae Railliet et Henry,1909)的一新属一新种,并定名为盛氏许壳绦虫(Hsuolepis shengi, gen.et sp.)。随后,在陕西(1961)、江苏(1963)、山东(1976)、福建(1964)、河南(1965)、云南(1975)和贵州(1976)相继报道了这个属的寄生虫。1963年梁络球等又研究了陕西的标本,报道了陕西许壳绦虫新种(Huolepis shensinesis rov.sp.)。截至目前本属共报道了两个种。  相似文献   

12.
从2 0 0 1年以来,笔者对黑龙江省2 0个市、县鸡蠕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鸡蠕虫病分布仍较广,蠕虫寄生率和寄生强度也较高。因此,对鸡寄生蠕虫病的防制仍不容忽视。1 流行情况目前已经查出黑龙江省鸡的寄生蠕虫共有10种,其中吸虫2种: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透明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pellu cidus) ;绦虫4种:有轮赖利绦虫(Raillietinacesti cillus)、棘盘赖利绦虫(Raillietinaechinoboth rida)、四角赖利绦虫(Raillietinatetragona)、鸡膜壳绦虫(Hymenolepiscarioca) ;线虫4种:鸡蛔虫(Ascaridiagalli)…  相似文献   

13.
微小膜壳绦虫病是人、鼠共患的一种绦虫病。鼠群一旦感染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下称H.n),清除相当困难,目前尚末见到更好的防治办法。我们试用丙硫咪唑对自然感染该绦虫的ICR小鼠进行了驱虫剂量、疗效与给药途径及饲养管理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并对隐匿管状线虫(S.obvelata下称S·o)和四羽无刺线虫(A.tetra-ptera,下称A·t)的疗效随同进行了观察。(一)材料及方法1.药品:丙硫咪唑,片剂,每片含丙硫咪唑100mg,湖北沔阳制药厂生产,批号870306。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多房棘球绦虫病的防制,作者1982~1985年在宁夏固原地区的海原、西吉、固原县已发现病人的乡村进行动物宿主调查,果然发现多房棘球绦虫及其多房棘球蚴在自然动物宿主体内存在。 材料与方法 红狐(Vulpes Pennsylyanicut fulvus Rich)猎自西吉县的白崖乡,固原县的官厅乡;野生啮齿类捕自海原、西吉二县的官庄、红羊、白城及白崖村。野生动物逐只剖检,以发现成虫、棘球蚴者为阳性动物,成虫标本置生理盐水迅速冲洗干净,每8~10条置在载玻片  相似文献   

15.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6.
1985年5月,青海果洛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在该区野生动物寄生蠕虫调查中,捕获一只沙狐(Vulpescorsac),从小肠检得一条绦虫,经作形态鉴定后,属于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Caruse,1863),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 Luhe,1910),迭宫属(Spirometra Mueller,1937),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Joyeuxet Houdemer,1928)。  相似文献   

17.
业经查明,反刍动物胰阔盘吸虫病的病原是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本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蛳 Bradybaena arcasiana Cr.et Deb.和B. dieckmanni Mouss,而补充宿主为螽蟖Conocephalus percaudatus B. Bienko和C. Chinensis Redt。在螺体内幼虫阶段的发育期为12—13个月,在螽蟖体内为1.5—2个月。在终末宿主体内本吸虫发育到性成熟阶段需要87—89天。  相似文献   

18.
人体及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粒棘球蚴(Hydatid cyst)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羊、牛、马、骆驼、猪等家畜和多种野生有蹄类的内脏,人体亦是适宜的中间宿主,特别在牧区对人的感染十分普遍,目前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问题。细粒棘球绦虫呈世界性的分布,由于地理和宿主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种内的变异,因此,各地报告认为细粒棘球绦虫是一种多型的种类(Polytypic species),目前见于文献的报告已有9个亚种  相似文献   

19.
氯硝柳胺哌嗪,又名驱绦净,化学名为5-氯-氮-(2′-氯-4′-硝基苯)水杨酰替苯胺哌嗪,国外商品名为Mansonil。国内自内蒙古兽医药品监察所筛选后,已由内蒙古赤峰兽药厂生产。期间与有关单位协作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对绵羊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及鸡、鸭绦虫均有较好的驱除效果,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绦虫药品。  相似文献   

20.
新兽药氯硝柳胺哌嗪(又称曼桑尼尔、驱绦净、Mansonil、Sagimid Phenasal)是氯硝柳胺(灭绦灵)的哌嗪盐,化学名称为5-氯-N-(2’-氯-4’-硝基苯)水杨酰替苯胺哌嗪,为西德拜耳公司首先推销的产品。国外报道对家畜的各种绦虫,如牛、羊的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等有高效,对肠道的前后盘吸虫幼虫也有效。内蒙古兽医药品监察研究所合成此药,通过鉴定,现已有小批量生产。我们用本药对绵羊莫尼茨绦虫进行驱除试验,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