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原距离西域路途遥远,而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是由来已久。本文旨在对汉文化在西域传播的原因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屯垦是我国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域的一项重要国策。自公元前105年汉朝在眩雷屯田,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大多承汉制都曾在西域驻兵屯田。屯垦不仅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同时也推动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传播不仅影响了西域各族民众的日常行为体系和价值体系、促进了西域宗教文化的发展,而且表现出官方信仰的政治导向性和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世俗化特点。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儒学、道教还是经中原本土化的发展回授西域的汉传佛教,都要与当时所处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史为鉴,今天我国的宗教也应该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按照中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之初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它作为科学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是在五四时期,发展成熟是在延安时期,并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刘爱章 《实事求是》2012,(3):108-1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逐步得以比较广泛、深入的传播,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阶段划分,传播的主体、内容、载体和地域,以及传播的原因和经验等四个方面。随着这一研究热潮的不断兴起,在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深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 ,172 3年清朝政府曾经颁布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和中国人信教的“禁教令” ,在此后 10 0多年间 ,仅有极少数的外国传教士在华秘密传教。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184 4年法国利用《中法黄浦条约》 ,强迫清政府废止“禁教令” ,使得外国的对华传教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法国同时向罗马教廷和清朝政府施压 ,顺利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保护”各国在华传教利益的特权 (史称“保教权”)。 19世纪末 ,因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法国又不得不放弃它的所胃“保教权”  相似文献   

7.
陈石松 《世纪桥》2009,(19):23-24
“五四”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良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当时“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列宁领导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与苏联形成鲜明对照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危机,给中国思想界很大的影响。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构成了阶级基础。经过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更多的“五四”先进青年弄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与假社会主义即改良主义的区别,从而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李晓倩 《世纪桥》2020,(9):69-74
五四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与了解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予以研究与宣传,一场空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在中国迅速蔓延。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书籍、课堂教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以及发起论争等路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主要原因有:“西学东渐”的先后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呼唤着一种新思想的到来;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样适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有利于国人接受。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校党建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主要通过4种途径: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邀请进步教授做报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成立进步团体,开展马克思主义读书活动;创办或利用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关系是历代中央王朝的典型时期。东汉政府与西域关系的“三绝”与“三通”导致了东汉长达100多年时间内出现在西域屯田的“三废”与“三置”的典型时期,由此引发的西北边疆或治或乱的安全问题,凸显了西域屯田与西北边疆安全之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西域屯田的战略价值。由此,屯田西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战略决策的重要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待深入的探讨.本文拟从文化传播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论述文化传播的选择性,以及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3.
继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其重点是培育增长极,实施西部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围绕东西文化问题展开的激烈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刚刚获得的唯物史观来探索文化出路问题,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他们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既不在崇古倒退,也不在皈依西化,而是通过一场民族民主革命洗礼,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尽管由于诞生不久,他们的有些见解未尽成熟,但其别开生面的文化主张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特性等差异,世界各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杰 《理论学刊》2003,3(3):147-151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从学风、学术上呈现出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清之际,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路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西方道德文化在从前现代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中,其理论范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现代的德性追求为现代的道德功利主义所代替,现代德性论在文化内涵上也出现了重大的变更。同时,现代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日益凸显出道德文化现代性的尴尬境遇。  相似文献   

18.
合法性又称正统性、合理性或正当性,是指社会成员对于国家政权或某种权威自愿服从的程度。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在合法性资源的获取上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合法性转向政绩合法性的过程,但是政绩合法性本身存在的合法性悖论又要求当代中国必须在依赖政绩的基础上作出改革,以完善合法性的基础,保证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这一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直接来源。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熏染和影响,特别是民本主义的传承,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人民战争观念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