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资产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通常是指人们对资产(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关系、使用关系和支配关系的法律用语。一般所说的经营权,实际上其中已经包括了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内容。经营权是对所有权的体现,而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又是经营权的反映。一般说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有占有、使用、处置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2.
所有制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由谁占有、由谁支配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地主或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全民占有和支配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权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是由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人们对物质资料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私有制形式的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地主或资本家所有;公有制形式的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全民所有。所有权是一个具有排他性和完整性特征的概念,如果所有权的排他性和完整性失效,所有权的权益就…  相似文献   

3.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全民新有制性质不会改变。理由是:①对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权从属于所有权。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主要取决于所有权。只要所有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企业的性质也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我围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以后,企业尽管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企业的生产资料仍属于国家所有,而不是属于各企业所有。这是保证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会改变的一个根本条件。②全民企业的自主经营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企业不能脱离国家的统一领导搞完全的自由经营。这主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正确解决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确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1984年第11期《求实》发表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辅导材料,对于帮助我们全面领会、准确掌握《决定》的精神和内容,很有启发和教益。但在介绍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中,把“国营经济”等同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提法,这是不妥的。在《决定》发表以前,由于没有把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这样说似乎不成问题。但在《决定》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6.
厉以宁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解改革国家所有制问题的不同意见对所有制模式问题的几种思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简介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厉以宁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要使企业真正具有活力,必须解决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如果不进行所有制改革,上述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因此,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有制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形式,把传统的公有制改为新型的公有制。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追求利润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直接目的,理由是: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还不是全社会直接地占有生产资料。在这种条件下,就国营企业来说,所有权同占有权、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相似文献   

8.
界定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占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或者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难题,这就十分必要对“两权分离”进行慎密地重新认识。一、“两权分离”的实质“两权分离”这一命题是在我国改革初期经济理论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在认真总结了我国广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后,旨在将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7,(5)
正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创新,由改革前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到改革后的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再到现在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三权分置"的政策体系的推进在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创新我国农村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从理论上一直认为国家所有制就是由代表全民意志的社会主义国家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并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于是在实践上便建立宏大的国家经济管理体系,对国营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践证明,国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是必要的,国家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过多干预只能窒息企业活力。那种把国家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者的比例关系,是社会经济过程中需要始终予以注意的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正常运行。对于这一比例关系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循环问题时就已经论述过:  相似文献   

12.
杨峰 《求实》2006,25(12):14-17
马克思认为,法律建立在所有权的基础上并表现所有权,所有权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地租、利息的分析,区分了占有和所有的概念,认为所有权可以与占有分离。马克思的“所有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所有权是指一组而不是某一单个的权利,包括了归属权(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狭义的所有权是指单一的归属权,同时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分离和重组。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强调所有权的经济属性,并认为所有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对我国国企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提出来的。它经历了"利己主义"批判、"私有财产"批判、"私有制"批判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批判的逐步发展完善过程。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展开的系统批判,是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成熟的标志。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消灭私有制"的地位、内涵、对象、方式、条件、结果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坚持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尤其是在"所有制结构"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问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深化对国有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所有制结构、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分散的少额资本集中为一定规模的资本,通过证券市场实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特征的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发展股份经济,是我国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扩大股份制试点范围,发展股份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为此,进一步转变人们对股份制的传统观念,探讨既符合国际经济一般原则,又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时,有人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3章关于货币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关系的论述出发,以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同其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事实,来解释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不但有自由,而且还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本质上不是商品,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并不能否定它的商品交换形式。因为企业不能无偿使用劳动力,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要计入成本,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价格和盈利。这种商品交换形式的实质并不是买卖劳动力,而是劳动者得以进入生产过程实现其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途径,因此,必须开拓和建立有计划的劳动力市场。出现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其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我国农用地的权属关系大致历经了三次变革,从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统一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再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在农用地"三权分离"的制度框架下,要预防其可能带来的"非粮化""非农化"、套取政策扶持资金和"被城镇化"等负面问题。在农用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上,要确保经营权流转匹配于主动城镇化,构建农民双向选择的机制,更好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前线》1999,(7)
沈阳市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以国有、民营、外资等经济成分的经济实体为主体,托管经营基础较好但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的国有企业。所谓托管,是指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企业经营权以合同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强经济实力,资信良好,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国有、集体、外资、私营等法人实体有偿经营,并保证被委托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它与承包制的区别在于托管管理方是法人,而承包管理方是自然人(厂长)。在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围绕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人们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所有权应当归国家,占有、支配、使用权应交给企业,即实行“四权分离”。主张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历史上就存在过“四权分离”的状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四权”也应分离,这样才能既坚持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调动企业的积  相似文献   

20.
潘俊 《求实》2015,(3):88-96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权利结构在农地流转实践中自发突破,形成"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新型权利体系,并在中央决策层面得以确定。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利体系,是在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承包经营权分离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是承包经营权权能的再分配,激活了地的灵活性,释放了巨大改革红利,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分离后,承包权的主要权能体现为承包地位维持权、经营权分离对价请求权、土地被征收的补偿权、继承权以及退出权等内容,经营权则主要表现为对承包地自主生产经营决策权以及对取得的经营权进行抵押、入股等处分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