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申大为博士夫妇、高恒博士夫妇,应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于5月29日来兰州进行学术交流。在有130多人参加的报告会上,他们作了“动物病毒研究的新趋势”,“羊蓝舌病”、“慢病毒病”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美国当前防制病毒病及兽用疫苗研制情况,以及酶标、荧光抗体、放射免疫分析、琼脂扩散,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及核酸限制内切酶的研究情况;阐述了蓝舌病在世界及美国的流行情况、病原分型、诊断及免疫方法;较详细的讲述了在世界许多地方流行的梅迪维斯纳病、羊肺腺瘤样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绵羊痒病、水貂阿留申病等慢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制问题。随后,我  相似文献   

2.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 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是成年牛的一种由非常规致病因子引起的进行性、神经性、致死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牛脑发生海绵状病变,并伴随大脑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神经质、运动失调、痴呆和死亡[1] 。能够表现这种症状的疾病还有羊的痒病(Scrapie)、人的库鲁氏病和克雅氏病(CJD)等。自1986年英国发现首例BSE病牛以来,全世界已有15个国家先后发生该病,使发病国养牛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近年来研究证明BSE和人CJD有密切关系,BSE是人类新变异型克雅氏病(nvCJD)的病因,是由于人类食用BSE病…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美国很多州流行西尼罗河病毒 (WestNilevirus ,WNV)病 ,目前 ,有关西尼罗河病毒病的报道很多[1~ 10 ] 。该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 ,患病的人和动物出现脑炎症状 ,如果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则可以导致死亡。因目前尚无治疗西尼罗河病毒病的有效方法 ,造成了人们对WNV的恐惧。本文仅就西尼罗河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流行情况等作一介绍 ,以使人们正确认识西尼罗河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治。1 病原学WNV是RNA病毒 ,属于黄病毒科 ,其病毒质粒大小约为 4 0nm。本病毒的核酸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本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病原因子的本质认识不一,曾提出种种假说,诸如住肉孢子虫说、滤过性病毒说、慢病毒说、类病毒说和非寻常病毒说等,直至1982年Prusiner等获得了纯化的痒病病原因子,提出朊病毒假说,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近十多年来朊病毒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6年以来,在我省动物园发生大熊猫出血性肠炎,引起数例死亡,我们对此病进行了病毒病原和肠道致病菌的研究,发现50%的大熊猫血清中有细小病毒抗体存在(邬捷等,1987),病毒的分离鉴定正在研究中。在肠道致病菌的研究中,对两只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病例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初步分离出肠道杆菌68株,并对其中36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发现69.44%的菌株能致死小白鼠,同时还进行了药敏试验,筛选出数种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6.
Gregg氏(1941)第一次观察到母亲怀孕期间感染德国麻疹病毒导致新生儿发生先天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即是人们首次认识到母体感染病毒能传递给胎儿致其发病。数十年来,已经发现并经临床观察和血清学诊断所证实,有若干病毒感染母畜后,可直接导致胎儿死亡,于尸化、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现将有关病毒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兽医病毒学方面由于广泛应用电镜观察和现代免疫学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引起动物腹泻的病毒研究中,先后发现了主要定殖于消化道的冠状病毒(含抗原不同能分别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萼状病毒和星状病毒,以及定殖于消化道和别的器官的粘膜病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和细小病毒。据S.B.Mohanty氏等的意见,因为有的是新分离的病毒,有的缺乏易感实验动物或实验手段,有的是作过分类但后来又否定了等原因,目前尚未分类或分类不合适的病毒有星状病毒(Astro Virus)、博尔纳病毒(Borna Virus)、痒病病原因子(Scrapic agent)、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这些病毒有的已在国内发现如IBDV),有的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分别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绵羊的麦迪-维斯纳病 (Maedi-Visna)和人的爱滋 病(AIDS)是由同类病毒, 即慢病毒(Ientivirus)引起的慢性进行性传染病。二者在病理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研究由这种病毒引起的动物疾病的发生对进一步探索爱滋病有一定的启发性。本文仅就绵羊麦迪-维斯纳病与人爱滋病作一简单描述和比较。 (一)绵羊麦迪-维斯纳病(Maedi-Vis-na) 1.概况:绵羊麦迪-维斯纳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而在临床和病理组织学上不同的两种慢性进  相似文献   

9.
对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从病料中直接检出病毒或间接检出抗病毒抗体的方法,其包括:病毒的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免疫学方法。近年来,人们应用核酸杂交技术直接检测病毒,即用标记核酸探针和靶病毒基因互补结合,通过检测标记物以达到诊断的目的,用该法检测时至少需要10~4~10~5个靶基因拷贝。由于有些病毒在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可使宿主发病;有些病毒在感染早期病毒数量甚微,又无免疫  相似文献   

10.
朊病毒(Virino)又称感染性蛋白质粒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简称prion),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 1982年在研究羊痒病的病原体时发现的一种新的致病因子。朊病毒与病毒、类病毒及细菌质粒都不相同,它是一种极其微小、非常简单的特殊病原体。其大小不到半个血红蛋白分子,至今尚找不到这种病毒含有任何核酸成分。但与一般病毒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细胞的特异性以及干扰现象、侵染机体后有黑暗期等,所以人们仍称之为病毒。  相似文献   

11.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我国江苏、上海等地区发现此病。作者为了明确牛白血病病毒的病源性,自1980年以来进行该病毒对绵羊感染及传代试验,应用临床诊断、血液学和血清学诊断确定为牛白血病病牛,或经电镜观察在淋巴细胞培养物中见有C型病毒的牛的病料,作为牛白血病病毒材料接种绵羊。经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病毒持续感染 多年以来,病毒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主要注意急性发热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天花和麻疹等,它们潜伏期短、常继以急性症状,终于痊愈,推测病毒从体内消除。这类重要病毒感染由于疫苗接种,现渐渐扑灭;人们注意力则转移到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的传染病,常不管体内是否已产生抗体。这种持续感染虽然不引起严重急性疾病,但是由于它们长期存在,在免疫抑制患者中的活化,以及伴有慢性免疫性疾病或肿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据北海道新闻1984年7月15日报道,被称为羊“致死病”的慢病毒感染症(瘙痒病),已在日本北海道十胜地区首次发现。已发现的55只羊已全部捕杀,但对本病的原因,疗法以及对其他牲畜和人的影响都还不太清楚。据全北海道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后声称:“仅为局部地区感染”。  相似文献   

14.
尼帕病毒病及其病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尼帕病毒病在国外的流行状况、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的变异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在其基础病毒学、诊断技术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病毒蛋白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受体的发现、动物模型、荧光PCR及ELISA诊断技术、抑制NiV感染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小鹅瘟这类疾病的历史概况 查阅国内外文献记载,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研究小鹅瘟的是我国江苏农学院(原苏北农学院)方定一教授。方氏于1956年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发现本病,当时就曾将病鹅尸体的病理材料接种入发育中的鸡胚,以期分离病毒,但均未能成功,后改用发育中的鹅胚,结果发现病鹅组织中含有对鹅胚能致死的微生物,当时认为可能是病毒。正当方氏乘胜作深入研究时,孵鹅季节已过而中断研究工作。接着由于形势的变化迫使研究工作中断了四年之久,直至1961年才重整旗鼓。仅在短短的一年内,方氏就证明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病  相似文献   

17.
犬细小病毒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78年),以后蔓延全世界。病毒从感染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唾液中排出,此病毒抵抗力很强,在粪便中能存活一周。康复犬仍可长期带毒,对犬危害严重。 (一)流行情况 犬细小病毒病散在发生,呼兰县自1982至1985年止,全县21个乡镇,300多个大队均有本病发生和流行。其中1982年呼兰镇有犬5500只,发病275只,发病率为5%,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简称AILT)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最早在1925年由May和Tittsler报道在美国发现。后来,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报道有此病流行。我国1966年曾报道发现此病,近一、二年来,有报道说明北京、广州等地也有此病流行。 AILT在家禽高度集中地区对鸡是一种严重疾病。可造成鸡产蛋量下降、死亡等损失。  相似文献   

19.
禽肺病毒 (Avianpneumovirus ,APV)又称火鸡鼻气管炎病毒 (Turkyrhinotracheitsvirus ,TRTV) ,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禽类受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头部肿胀和产蛋率下降等症状 ,其中火鸡或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疾病 ,或仅表现采食量减少和产蛋率下降。APV也是肉用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headsyndrome ,SHS)的主要病原。1 发生情况APV于 1978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共和国 ,随后从法国、南非、英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呼吸道疾病和 /或肿头综合…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腔上囊病 (Infectiousbursal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自 196 2年在美国发现后 ,相继在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 ,尤其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 ,IBD自 1979年发现以来 ,在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在甘肃省 ,2 0世纪 90年代初IBD呈暴发流行 ,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自 1996年以来 ,该病的暴发流行虽得以控制 ,但散发和混合感染及非典型性流行时有发生。现阶段 ,混合感染或综合征已成为甘肃省鸡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