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出型贫困提供了一种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看待贫困的新型视角。因病支出型贫困是支出型贫困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论文基于因病致贫研究、支出型贫困研究以及各地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文件,提出了4种因病支出型贫困的界定方法;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了不同界定方法下,中国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特征。结果发现,在当前主流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的界定方法下,我国因病支出型贫困发生率和致贫率较高。因病支出型贫困户主要是收入低、自付医疗费用高、存款少、欠债多、家庭资产少且面临较多困难的家庭,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论文模拟测算显示,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效果优于医疗救助效果,不设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优于设置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但是,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对救助资金需求极高,超出了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筹资能力。论文建议,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应定位于保大病,以医疗救助为主体,并设置一定的起付线;应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提高低保制度瞄准效率以更高效、公平地利用社会救助资金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2.
支出型贫困提供了一种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看待贫困的新型视角。因病支出型贫困是支出型贫困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论文基于因病致贫研究、支出型贫困研究以及各地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文件,提出了4种因病支出型贫困的界定方法;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了不同界定方法下,中国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特征。结果发现,在当前主流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的界定方法下,我国因病支出型贫困发生率和致贫率较高。因病支出型贫困户主要是收入低、自付医疗费用高、存款少、欠债多、家庭资产少且面临较多困难的家庭,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论文模拟测算显示,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效果优于医疗救助效果,不设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优于设置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但是,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对救助资金需求极高,超出了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筹资能力。论文建议,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应定位于保大病,以医疗救助为主体,并设置一定的起付线;应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提高低保制度瞄准效率以更高效、公平地利用社会救助资金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有效分担了患病贫困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对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当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基金非常有限使得其对贫困农民的补助只是杯水车薪;管理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医疗救助效率低,基金安全风险大;关于贫困人口和贫困线的确定和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医疗救助可操作性差,救助功能受到削弱,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4.
医疗救助新型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现有制度下,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凸现出来,他们由于资金问题看病难,虽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缓解了这一压力,但是还有很多医药费难以解决,这时就需要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进一步补助。现行的救助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现行医疗救助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新型医疗救助管理模式,使医疗救助更好的惠及到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对于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可以进行大数据建模,通过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碰撞和对比,全面筛查类案救助线索。在拓展刑事类救助案源的同时,可以依规开展民事类救助,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渠道来源单一、救助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发现社会救助线索的,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多元化帮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的,应当同步依法履职;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应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乡医疗救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晴 《法制与社会》2011,(32):176-177
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缓解城乡困难居民看不起病的难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医疗救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逐步建立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医疗救助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城乡医疗救助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鑫 《法制与社会》2012,(16):98-99
在海难救助制度中,救助报酬的分配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分配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则关系到鼓励救助这项政策的最终实现。本文尝试论述了海难救助产生的最终目的、海难救助报酬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海难救助报酬分配的现状与分配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海难救助中报酬的分配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失独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逐渐产生的特殊家庭,这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死亡陷入困境,精神痛苦、经济困难、生活无着是失独父母面临的现实困难。目前我国缺乏对失独家庭救助的专门法律法规,现行的扶助政策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法律缺乏对他们的特殊保护。因此,修改《计划生育法》,制定专门保护失独家庭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是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上救助制度是海商法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现代英国救助法律的框架是在18、19世纪海事法院的判例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英国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将从救助的定义、救助成立的要件、救助人与被救助人的关系,救助报酬的厘定和对救助人的救济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英国海上救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汪浩 《法制与社会》2013,(16):52-54
本文以余杭法院执行救助制度运行情况为样本,介绍了余杭法院执行救助制度的特点及成效,并对执行救助制度理念及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反应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检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以期能够建立起确保执行救助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从而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应选择何种模式,在实施医疗救助时应具备什么样的客观条件,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并蕴含怎样的内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就构成了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对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袁曾 《政治与法律》2020,(1):151-161
在海上救助遇险人员历来是船长的义务,但现实中却经常出现船长等责任主体漠视海上人命的极端案例。海上人命救助人的义务过重,加之缺少有效激励与保障机制,使得人命救助人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根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规定,人命救助人面临着义务与权利不对等、救助人命的系统性规制缺位、缺少优先救助人命的强制性规定等多种不利因素。现行海难救助国际公约和英国海商法已经将海难救助客体作了扩大,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对救助人的责任做出了限制,适用准合同理论确认了救助人报酬的取得依据,有效地保护了救助人的救助积极性。借鉴先进立法经验,结合海难救助的实际,有关国际法律和我国《海商法》应明确生命权属于海难救助的客体,承认独立的人命救助报酬并建立报酬支付制度体系,结合优先救助人命的强制性规定,以法律的系统性调整促进海难人命救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来源少、救助不及时问题,检察机关通过聚焦因案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信访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国家司法救助线索大数据筛查智慧应用平台,通过数据比对碰撞,精准、高效筛查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变当事人申请为检察机关主动排查,跑出司法救助“加速度”,全力防范化解因案返贫、致贫风险,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检察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未成年人流浪街头、居无定所,生存环境恶劣。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从源头治理、开展救助、成果巩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物档案: 张雯,国际儿童希望组织的创办人之一,中国社工协会儿童社会工作救助委员会(简称“儿助会”)创始人和主任。 她的工作是带领团队让孩子们拥有“家、健康和希望”,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找到领养、寄养家庭,帮助孤残儿童治疗疾病,救助因贫穷而失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问题金融机构国家救助法律边界的界定是设定问题金融机构启动国家救助及不同救助方式选择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条件和系统重要性条件.负有求助责任的机构通过事项确定的、清晰的标准,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市场风险敏感度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金融机构的活跃程度、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和复杂性等指标,以确立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危机程度,据此而作出求助选择.国家救助边界界定应坚持成本最低、显性救助、择优选择和谨慎实施四项基本原则,在救助与破产之间寻求平衡,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政府救助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应有完善的自我保障机制,政府的救助义务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政府对贫困公民的救助义务是生存权原则对行政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需要。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肩负着宏观管理和微观保障的职能。政府的救助行为按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救助和间接救助两种形式,直接救助形式包括发放现金、给付实物、收容救助,间接救助形式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法律援助以及其他救助形式。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的收容遣送,十年后的救助管理。这十年里,针对城市中的弱势人群,救助管理走上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在关心、救助、帮扶弱势人群的同时,救助管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谭晓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291-2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犯罪率的逐年增多。相应地,罪犯子女,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数量也在增加,他们的救助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现状、主要面临问题及救助对策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以社会工作为视角为这些边缘群体的救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上人命救助中,传统的义务救助模式旨在捍卫人道主义原则,但因为缺乏报酬作为激励机制反而可能导致现实中的非人道主义后果。将财产救助中的报酬救助模式简单植入人命救助中,虽然可提高救助方的积极性,但同样可能损害人道主义原则。对此,一方面,传统的义务救助模式不可舍弃;另一方面,报酬救助模式在引入时必须适当改造,使其与义务救助模式形成错落有致的互补,以提高海上人命救助的效率,维护海上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