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丹风(五)     
一个流水淙淙的乡村,因为是夏天,村子里树特别浓绿,远远望去颇像一座小型森林,葱郁得看不到一丝屋角人家。然而当清晨中午傍晚一缕一缕青烟从树梢飘出混合成一幅图画,午后一声一声捣衣声从田野流荡着自然音乐和流水伴奏时,是常会令远客称赞农村的静美,诗人高唱返归自然的。当然对村子内部,他们是不会关心也不可能认识的。他们的眼里是书是诗。  相似文献   

2.
1994年春天,一幅巨大的中国画挂上中南海接见大厅的一侧墙壁。从远处看,这幅画上闪烁着类似法国印象派作品的斑斓色彩,走近看却是地道的中国式笔墨巧妙地塑造出的一草一木,整个画面上郁郁葱葱花团锦簇,像一个庆典活动上着意摆放的花坛,又见一泓清泉在花丛与山石间跳跃,仿佛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3.
古镇北流     
<正>在夏蝉清脆的鸣叫声里,目光循着灿烂的阳光于圭江河、鬼门关、勾漏洞、古运河、景苏楼、大成殿上流连,便穿越了时代繁闹的喧嚣,仿佛又置身于遥远时代的北流,一个千年古镇,就这样在我的面前敞开了胸怀。北流之名,源于其境内流淌的圭江河,圭江河之水不像万河之水皆向东流,它却逶迤着向北而去,北流也因一水向北而得  相似文献   

4.
又见桃花源     
我相信,对于有一定知识的中国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早已是耳熟能详。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幽静的山林,清清的流水,温馨的花香,灵动的鸟语,还有清脆的鸡犬之声和淳朴简约的土话俚语。这一切,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它们就像一个个精致的梦境,被我们反复地书写和引唱。我们渴望走进这个梦境。尤其是在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周伟 《半月谈》2005,(4):18-19
风格优美的小洋楼、修剪平整的草坪、造型新颖的路灯,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之中。而洋楼里住着的朴实的老表,隐约传来的鸡犬之声,以及附近阡陌纵横的农田,分明提醒你这里是农村。在江西著名的“打工之乡”——新余市姚圩镇,记者看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美丽新景。  相似文献   

6.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幻想,有的幻想能变成现实,而有些却好梦难圆。拿发展经济来说,人们总是希望一帆风顺,欣欣向荣。可不幸的是,经济像个调皮的顽童,老是在繁荣与萧条之间荡秋千。为治愈这一怪疾,经济学家一个个呕心沥血,殚精竭虑。193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集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之大成,出版了《繁荣与萧条》一书,对经济波动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相似文献   

7.
匡一山一行     
在作家的笔下,匡山是诗词歌赋的故乡;在历史的典籍中,匡山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在画家的丹青里,匡山是山色云海的画廊;而专家们则看中了匡山的原始与苍茫。让我们轻轻地拂去历史的沉寂,撩开神秘的面纱,走近它……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匡山仅有个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为之泼墨挥毫就足以让它扬名天下了,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6)
正"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鴂两山相对鸣。"走进山乡、水乡——婺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山水国画。婺源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全县林地面积37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50万亩,森林覆盖面82%。婺源境内高峰百座,河流纵横,奇峰、怪石、古木、飞瀑、驿道等,构成一幅幅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的山水画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乡"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  相似文献   

9.
路尚 《人大论坛》2014,(8):F0003-F0003
水头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旦来到,就不想离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头寨有山也有水,只是难以见到仙也看不到龙,因为仙和龙只存在于传说中,如果世间真有神仙存在,肯定也乐意来水头寨享受这世间美景。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但初来乍到,却有世外桃源之感。  相似文献   

10.
转眼又是重阳节,想谈谈敬老的话题。据说好几个地方聘任或考核基层领导时,会加上一条“平时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引来的是“老一套,没啥新意”,甚至“很像作秀”的质疑之声。  相似文献   

11.
镜泊湖偶得     
正如果说,充满诗情画意的镜泊湖是女性的化身,那么吊水楼瀑布就是一位非常刚强、粗犷、暴烈的男子。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它总是奔泻不止,永远唱着一支壮伟的歌。古人曾这样描绘它:"盖是水也,远望之如白云暖暧,坠于平野,近视之如羽客翩跹,落于九天,万军源泉奔腾直落,吟闳之声,瞠嗒之声,数十里外,犹得闻之,虽沧海之回澜,水无涯而合岸,犹不足此声也。"然而,这里最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如"白云"如"羽客"的崖前那一挂飞瀑,也不仅是数十里外"犹得闻之"的"吟闳之声"、"瞠嗒之声",而是附丽于它身上的一段传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1,(10):23-26
有一幅人们很熟悉的宣传画,画面上那干枯的土地,渴望着从天而落的似泪的水滴。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成了世界稀缺的资源。 水资源短缺,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人们愈来愈关注水,关注水利,于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也就自然成了焦点。  相似文献   

13.
鲜水冷泉     
初识鲜水冷泉,缘于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的第二天,李家乡人武部长黄位财介绍说,海啸发生的那一刻,清澈的鲜水冷泉冒出了约30分钟的浑浊之水,似乎地下有什么庞然大物在搅动,浑浊的水翻滚而来;过后泉水又清澈如镜,让人感觉诧异。当时,有多位妇女在洗衣裳,她们见证了这一奇特现象。当晚,中央电视报道印度洋发生灾难深重的海啸。印度洋与鲜水村天隔一方,如此巧合成为难解之迷,真是匪夷所思。走进鲜水村,沐浴着冷泉,仿佛就走进了一个异样世界。这里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俨然一幅美仑美奂的田园风光画卷。  相似文献   

14.
义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义乌市场的变迁如一幅画卷,义乌昨日的传奇似一个谜团,义乌明天的辉煌像一声召唤。20多年的发展,弹指一挥间,短暂而又漫长。20多年来,义乌由农场走向市场,由农而工、由商而富,谱写了一段兴商建市,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工商业反哺农业,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佳话。  相似文献   

15.
心灵之约     
心灵之约陈玉岭我笃信心灵是有约会的。那约会就像云恋山峦。泉思大海一般,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情感。40年前的一个5月,当惊蛰的春雷一声炸响,伴随着故乡渐渐沥沥的春雨,我来到了人世间。自此,春天的那一片葱绿就一直缓缓地、柔柔地从我的心头流过,谱成了一支深情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卷     
徐学平 《前进》2012,(10):54-54
水墨泅开,日月凸显,晷针缓移,缶声雷动,长城逶迤,黄河汹涌,兵俑林立,飞天曼舞,太极轮回,古筝悠扬,或汪洋恣肆,或灵动轻盈……这是一幅长卷,一幅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长卷。  相似文献   

17.
眼睛眉毛     
朱以撒 《政协天地》2015,(Z1):88-89
阅读北朝书法还是会很动心的,把一些作品放在书法史上也是毫不逊色的。这是一个巨大数量的集合,可是它们的书写者,史料皆无记载,就像一条风中的游丝,早已吹断。以一幅作品传世的人也有,像《上阳台》的李白,像《张好好诗》的杜牧。但是,除了这样的一幅作品之后,李白、杜牧有过多少的铺垫,他们在文学上的过人成就,支撑着《上阳台》、《张好好诗》的流传。后人总是要从一位书法家的一生中看到逐渐发展的轨迹,作品越是多,越是能使一位书法家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一种通常的见解。譬如元之赵孟頫、明之文徵明,都是活一生写一生的人。作品品类之多、之细密,覆盖  相似文献   

18.
义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义乌市场的变迁如一幅画卷,义乌昨日的传奇似一个谜团,义乌明天的辉煌像一声召唤。20多年的发展,弹指一挥间,短暂而又漫长。20多年来,义乌由农场走向市场,由农而工、由商而富,谱写了一段兴商建市,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工商业反哺农业,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佳话。  相似文献   

19.
成功与人和     
单位国庆书画展的一幅硬笔书法引起参观者议论:为什么抄录林肯演说中的一段《家不和,则不立》?书法水平一般,作为一位新来的领导干部怎肯轻易出手?其实.这位新来的领导是用心细密.其意主要不在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20.
连日来,广大群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