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有着政德建设的丰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治政经典,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政德内容,孔子对此早有概述。据《尚书大传》卷五《略说》记载,孔子云:"‘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孔丛子》的记载与此  相似文献   

2.
开篇的话——"文明"一词在《尚书·舜典》中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者纹也,就是纹理印痕;明者日月也,就是辉耀光明。当我们的老祖宗,摘一片树叶,撕几张树皮,遮住身体;以石头撞击石头,摩擦出火花  相似文献   

3.
陈谷嘉 《红旗文稿》2014,(10):24-29
正一中国古代先人曾说:"学于古训,乃有获"。又说:"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尚书·说命下》)当今我国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倡行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主张,与古代中国民本思想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可以这样说,以人为本的主张可从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特殊路径中找到它最初的源头。根据历史记载,在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先人们已对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尚书·五子之歌》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的弟弟劝说夏  相似文献   

4.
“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千百年来,“文明”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含义,蕴含了人们对光明前景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等种忡含意。社会主义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上的新型文明,又是以往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要正确认识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就必须对文明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古代文献中的文明概念我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概念。如《尚书·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语。《周易…  相似文献   

5.
《前线》2014,(6)
<正>【原文节选】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尚书·大禹谟》"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怠忽荒政……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官》【原文释义】舜说:"来,禹!洪水危急时,你履行诺言,完成治水,只有你最贤能;勤劳于国,节俭于家,为人不自满自大,只有你最贤能。"  相似文献   

6.
领导需要咨询,实行科学决策则需要现代咨询服务。面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发展格局复杂、迅速多变的新形势,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现代咨询,正确运用现代咨询服务。一、什么是咨询、现代咨询?咨询的本意是商量、询问、请教、征求意见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咨询也叫咨周、咨诹。《尚书·舜典》中有“咨十有二牧”、“询于四岳”的记载,《诗·小雅·皇皇者华》里有“载驰载驱,周爰咨周”的说法,都是“咨于忠信,以补己不及”的意  相似文献   

7.
酒德与酒礼     
正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  相似文献   

8.
书信礼仪     
彭林 《学习导报》2012,(24):47-48
我国的书信是一门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密的《陈情表》等。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工具。《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里已经有“册”字,像用两根绳子把竹片编联在一起的样子,只是竹简容易腐烂,所以没有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9.
书信礼仪     
彭林 《新湘评论》2012,(24):47-48
我国的书信是一门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密的《陈情表》等。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工具。《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里已经有“册”字,像用两根绳子把竹片编联在一起的样子,只是竹简容易腐烂,所以没有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文化是轴心期以来唯一一个仍然继续发展繁荣的文化,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如何把握和理解其中奥义之所在,李建中先生的《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元典"与"要义",是李建中先生理解中国文化的两个关键词。"元典"一词,学界一般认为是由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他认为:"‘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而"文化元典",可  相似文献   

11.
屈罗木图 《实践》2006,(8):46-46
呼和浩特市有一座清代古建遗存,即绥远将军衙署,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期绥远将军衙署的作用,如同将军衙署照壁上书写的——“屏藩朔漠”。换言之,就是保护清朝的北部疆土。“屏藩”是保障和保护的意思;“朔”指的是地名,最早在《尚书·尧典》中出现过“朔方”这么个地名,但可能是抽象地名,不能确定其具体地方。到了汉代,在今河套地区汉朝设置了朔方郡。从此,人们习惯于把长城以北的河套地区称为“朔”;“漠”在这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古代,"断错案"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防范?看看历代刑律如何制定惩治"断错案"的追责措施。古代如何防范审判出错?案子都是由人来查、人来审的,客观上很难保证一点不错,如果有人徇私枉法,冤案就更不可避免。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尚书·周书·吕刑》中就曾提到过刑法审判中的五大弊端:依仗官势、挟私报复、暗中做手脚(一说听信女人  相似文献   

13.
象:古代诗词评赏之枢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庆 《理论学刊》2002,(3):128-128
《尚书·尧典》最早提出了“诗言志”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何为“诗言志”,由于后世人们对文学的本质认识不同,产生了许多分歧。晋代陆机在《文赋》中大胆突破了“诗言志”的理念,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见解,于是在文学史上便产生了“言志”与“缘情”的争论。但无论是“言志”或“缘情”,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赐茶(二)     
《学习导报》2013,(2):25
殿试赐茶。科举考试是宋朝的一件大事,皇帝或皇后都会向考官和进士赐茶。如哲宗向考官张舜民赐茶饼,张舜民《画墁录》":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殆将不胜"是说分给亲友都不够,可见赐茶的珍贵和量少。再如仁宗的光献皇后向进士赐茶。王巩《甲申杂记》":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梅尧臣有《七宝茶》诗":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即说此事。  相似文献   

15.
正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本义为"约束、克制",后来转化成在财物用度方面的"节省、节约",与奢相对。古人无论在治国还是修身养性上,都非常重视俭。以俭治国中国传统典籍《尚书》中,专门针对治国而提到了俭。《尚书·太甲》载"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意思是说,在统治中要非常认真地践行俭德,才能长久地维持统治。老子认为节俭就是积厚德,厚积德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就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宪法五述     
(一)“宪法”的词源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含义也存在差别,但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指一般的法律、法度。如《尚书·说命》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  相似文献   

17.
<正>《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道德修养的知、情、信、意、行的文章。朱熹曾说过:"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妙处。"一方面是说《大学》犹如建房子的骨架,包含为人为学的纲目;另一方面是说"四书"是一个体系,读书要成系统地读。《大学》开篇就阐明了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所  相似文献   

18.
正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  相似文献   

19.
“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和谐一词早已有之,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应当是自觉追求的境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坛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且往往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以致互相挞伐,势不两立。从首倡“诗言志”(《尚书·尧典》)的上古奴隶时代到提出“文以载道”(周敦熙)的北宋封建王朝,从20世纪初“新文学革命”的勃兴到延安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直到今天“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确立,无不伴随着纷纭聚讼。就说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吧:你说文艺为政治服务,他说这不是政治对文艺强“娶”豪夺的“逼婚”,就是文艺对政治趋炎附势的“攀亲”,以至认准了你脑门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