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记得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这样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前也没有人走过。这几十年,我们白己一边摸索,一边走着  相似文献   

2.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3.
"五一"就要到了,朋友的孩子要爸爸带他到海南旅游,理由是"好多同学都出去玩,谁谁谁还去欧洲呢",并且搬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广告语。事实上,这句宣传农村儿童入学的广告,在一些大城市乃至富裕地区正在被异化为子女高消费的挡箭牌,为此教育界人士不得不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再富也要'穷'孩子!"上周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也让人颇多感慨:一个朋友送儿子返校,临行前,不仅在超市给孩子买了很多零食,还给儿子留下1000元零花钱。我说"也就一周的时间,有这个必要吗?他还是中学生!"朋友说"反正有的是钱。"朋友不知,这样一句随便的话,  相似文献   

4.
案情简介: 1992年11月20前后,某市地下商场个体业户甲到相邻个体业户乙的店中照镜子时,与乙发生争吵,甲首先打了乙一个耳光,后被人拉开。11月24日,乙到甲的摊床前与甲进行分辩时,二人撕打起来,并将甲的皮夹克领部扯坏。这时乙雇佣的从业者丙前去拉仗,甲认为丙亦参与打仗,便用竹杆打丙,丙拽住甲的头发相互撕打起来,后被人拉开。经医院诊断:甲左侧颞部头发稀疏,头颅血肿。乙鼻部外伤样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对鲁迅来说,还是对时人来说,鲁迅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斗士"(或者说"革命家"、"战士"、"知识分子"),而不是文学家.从鲁迅的思想历程来说,他起初是相信文艺有扭乾转坤的伟力,但在血腥的现实面前碰壁后,他反省并放弃文艺改造社会的原初理想,从而倾向一种激进的、暴力的武力革命,追求一种实际的、有效的最终解决手段.从鲁迅革命观来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当之无愧、不必讳言的"革命家".我们今天在反思鲁迅,"拨乱反正"的同时,也要谨防"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6.
华丁 《瞭望》1991,(24)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天经地义的借贷信用观。而今,困扰工厂企业的“三角债”把这种传统观念冲破了。 甲厂拖欠乙厂的款,乙厂拖欠丙厂的款,丙厂又拖欠甲厂的款。连环的债务链条,象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紧紧缠着许多工厂企业的手脚。尽管领导部门三令五申,清理拖欠;国家投放几百亿巨款,缓解债务链,但是,边清边欠,前清后欠,有的地方甚至越清越多。有的人发牢骚说:时下债务人欠债不还,比天皇老子还硬气。债权人求诸合同,不灵;求诸法律,难管。 “三角债”成了工厂企业的一块“心病”。这病,大家都说该治,又都说难治。  相似文献   

7.
娄岩 《侨园》2011,(6):28-29
儿子睿8岁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小学和中学,18岁时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在得知自己被美国名校录取时,他曾感慨地对我说:"如果我出生在美国,一定要去参加美国总统选举!"遗憾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在中国的童年生活睿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管过他,更别说像其他家长那样言传身教了。当别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画画、弹琴、跳舞、武术等补习班时,我却为所谓的事业陪客人  相似文献   

8.
衍太太何许人也? 乃《朝花夕拾·琐记》里鲁迅笔下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女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孩子们眼里的一位‘大好人’。无论孩子们干了什么坏事、闹出什么乱子来,她都一味鼓励、支持。孩子要吃水缸里的薄冰,她和霭地笑着说:‘再吃一块’、‘看谁吃得多’;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她从旁计数叫好,直到孩子旋得跌倒。  相似文献   

9.
陈漱渝 《民主》2014,(1):52-53
<正>鲁迅最熟悉的是日文和德文,能读能译,日语说得相当流畅。在留日期间专门学过俄语,对世界语也极感兴趣。鲁迅说:"我于英语是漠不相识。"(《〈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但这是过谦之词。实际上,鲁迅学过英语,能用英语简单会话,还根据英文书籍翻译过少量文章。鲁迅17岁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就学过英文,"一星期中,几乎有4天是英文"。虽然只有半年,但毕竟打下了一点基础。早年他翻译英国作家哈葛德《红星佚史》中的  相似文献   

10.
陈羽 《学理论》2012,(9):67-70
鲁迅其人其作,历来研究者甚多,然而就其童真童心一面作出解读的甚少,本文就此话题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一、父与子;二、走出曲解;三、救救孩子;四、童心童趣。如果说,前期的青年鲁迅还一门心思地认为只有新生的、孩童的、青年的世界才是纯真无瑕的世界的话,那么随着碰壁的到来,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腐朽崩颓的世界中,即使是孩子,也会受到污染,也会变成他深恶痛绝的那一类人。救救孩子,保持童心童真,这不仅是鲁迅当年的呼声,也是当代的现实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钱文忠教授曾说:"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应该说,钱文忠所讲,确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的这桩杀人案,皇甫枚<三水小牍>一书详细记载了作案现场和作案过程,是最完整的一份案情报道:有一天,鱼玄机外出,嘱咐婢女绿翘:"如果有熟客来,你就告诉他我去了哪儿."鱼玄机被女伴留住,晚上方才回来,绿翘说:"有一位客人来了,听说您不在,没有下马就走了."这个客人是鱼玄机的老情人,一听说他如此匆忙就走了,鱼玄机不由生了疑心.看着眼前明慧可人的绿翘,鱼玄机怀疑她是不是也和那位客人有一腿.于是,张灯闭户,把绿翘带到自己卧室里审讯.  相似文献   

13.
秉刚 《侨园》2014,(7):25-2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去美国前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很好奇。而到了美国才了解到,在美国,体罚或用言语羞辱孩子,都会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当事的父母为此还要受到法律惩罚。那么美国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更应该包括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家长们从小教育孩子就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小孩有一天突然对父母说:自己以后想当清理垃圾的工人。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话会被父母斥责没出息。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人在地里刨坑,一人在用脚盖土。一个农民看到问:"你们这是干啥呢?"两人回答说:"领导让种地呢。""那为什么不放种子呢?"又回答说:"放种子的今天请假了。"这则视频时长虽短,却反讽意味十足,不禁引人深思。安排工作的领导批准放种子的人请假不要紧,要紧的是没有及时安排另外一个播种人顶替,导致播种的环节缺失而使得种地的过程流于形式,将来不会有任何收获。领导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文学史家,总喜欢将30年代林语堂在《论语》上提倡幽默的实质归之为:“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因为这是鲁迅《论语一年》里的话.鲁迅是在引用金圣叹临死前那句妙语:“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之后,才说了这番话,以证实中国无幽默.在鲁迅看来,金圣叹的妙语,只能算作“笑话”.在那时的中国,所谓“幽默”,要么倾于对社会的讽刺,要么堕入“说笑话”.不过,作为老朋友,鲁迅毕竟能从在幽默小品的牛角尖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重压。很多孩子刚会讲话就要背唐诗、学ABC,稍大后,又被送去学书画,练钢琴,接下来的路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家长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做父母的把一切的希望都赌在下一代的身上,而且,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孩子那双稚嫩的肩头能承受得起这千钧重任吗?这简直就有点“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了。做父母的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值,反映了当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这是一种觉醒和进步。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和天才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古今中外,神童和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的将来都只能  相似文献   

17.
一蠡 《瞭望》1988,(37)
国宴不用茅台酒,成了报纸的花边新闻,引来业余新闻评论者甲乙丙一番热烈议论—— 甲:据说,之所以对礼宾工作作此改革,一是由于目前国际惯例已很少用烈性酒招待贵宾,二是由于茅台是“名贵酒”。而这条花边新闻的“新闻眼”,我以为倒不在于茅台之性烈,而在于茅台之名贵,特别在它的价格已涨到每瓶相当于大学教师平均工资的二倍以后,说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9.
    
1933年6月,鲁迅写了一篇《推》,描写“我们的同胞,然而‘上等’的”,在上海走路“推”的情形,说:“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逃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他就从活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用舌头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而且预言:“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而且这推与踏也还要廓大开去。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  相似文献   

20.
苗体君  窦春芳 《各界》2008,(6):64-66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儿子周海婴曾说:"父亲从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实际上鲁迅也是一个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