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77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数十载执着数字化保护樊锦诗是个爱琢磨的人,琢磨最多的就是怎样让莫高窟真实、完整、可持续地保存下  相似文献   

2.
刘巍 《瞭望》2008,(46)
敦煌的湿地如果失去,库姆塔格沙漠向敦煌方向的移动速度会加快,中间没有了缓冲,那将是一个可怕的结局。 28岁的乔海发现莫高窟南边的沙山在移动。与我刚来的时候相比,鸣沙山与莫高窟的相对位置已经不一样了。这位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沙山已经移动了。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樊再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工作,他看到的情况是,原来鸣沙山与东边的三危山是分开的。现在,它们的手握在了一起。东西绵延40公里的鸣沙山移向了哪里?如果它向这里移动,那莫高窟就不存在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对《瞭望》周刊记者说,鸣沙山是在向东南方向移动。我们在东北,沙山不是直接向这  相似文献   

3.
苏姗 《侨园》2014,(10):50-51
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总是以文明的高度与宽度来丈量她的进程。从甲骨文开始,中华的奇绝文化就开始了。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百家争鸣与青铜剑雨都被载入《史记》,而后,山河、石窟记录着文化吸纳融合的历史色彩。中华文化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发扬,其间,奇与绝的文化艺术以她独特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潜流断续。笔耕不辍常言道:曲高和寡。奇与绝所形成的文化艺术虽然是孤独的,但并不悲哀,而是更为高贵。  相似文献   

4.
闻名中外的艺术宝窟——敦煌莫高窟——自开凿以来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自然的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使这颗艺术明珠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到了濒临毁灭的地步。那么,今天的莫高窟是什么模样呢? 为了了解莫高窟的保护现状,我们数次深入莫高窟,看到千年宝窟在现代科技的保护下面貌焕然一新:洞窟、塑像安稳坚固,壁画绚丽多彩,石栏栈道上通下达,窟前绿树成荫,游人如织。 许多中外专家学者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世界上类似规模的文物,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只有莫高窟。这正是四十多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遗余力保护莫高窟的巨大成果。 据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介  相似文献   

5.
张志云  张帆 《学理论》2015,(3):86-87
榆林地区石窟是陕北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分布于东部黄河及其支流流域,自北而南沿府谷、神木、佳县、米脂、子洲一线分布;历史上宋代和明代为该地区石窟开凿兴盛期。北朝石窟带有云冈中心柱窟以及龙门北魏晚期佛教窟的风格,造像人物清秀;唐代石窟人物造像趋于丰满圆润。宋金时期石窟多为方形佛坛窟,出现了密宗造像,明清时期的石窟造像趋于三教合流。  相似文献   

6.
刘浩 《瞭望》1987,(31)
炳灵寺探胜 为给中国美术全集《炳灵寺等石窟雕塑》卷拍摄照片,我们来到炳灵寺石窟。一行人中,有《炳灵寺等石窟雕塑》卷的主编董玉祥、副主编兼摄影师岳邦湖和责任编辑陈履生。前两位是研究甘肃石窟的专  相似文献   

7.
残缺天龙山     
李楠 《瞭望》1993,(45)
早就听说过天龙山造像代表唐代石雕艺术的极致,还知悉这一石窟最为衰败,破损深重。残缺也是一种美,可以流连,触动情思。我终于来到太原西侧,吕梁支脉的深山丛中,盘桓了大半日。到来时心怀景仰,临去时带着几丝惆怅。从山脚往峰顶攀登,远望大小石窟,映社着白云蓝天,恍如神仙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24岁的新疆库车县(古西域龟兹地区)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条峡谷崖壁上采药时,意外发现了座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阿不来提·买买提深深惊叹于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了他的“重大发现”。得知情况后,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20多人立即赶到现场。对石窟进行了全面清理:测量了洞窟形制和大小,临摹了保存的壁画,并对石窟全貌进行了拍照。从洞窟清理出的佛头、石佛雕塑等文物也已送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妥善保管。  相似文献   

9.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并不是与社会主体文化平行的独立文化,而只不过是青年对社会主体文化选择、偏离的结果。因此,它在价值、规范、信仰和表意特征方面与社会主体文化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少青年文化论者过分夸大青年文化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各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文化,这样便把青年从整个社会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且与社会其它阶层没有关联的独立阶层。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青年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阶层而独立一样,青年文化从来都是附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我不认为凡是与青年相关的都是青年文化,都构成了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那样的观点反  相似文献   

10.
郭相颖 《民主》2009,(11):29-32
“百窟艺术”是古印度佛教活动的产物。随着佛教传人中国.石窟艺术也在中国逐渐兴起,沦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堪称世界之最。“大足石刻”是保存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自唐宋以来宗教石窟艺术品的总称.是与云冈、龙门石窟“鼎足而三”的中国著名石窟。大足石刻是中国儒、  相似文献   

11.
马晓明 《学理论》2012,(32):197-198
西夏是在宗教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佛教的影响力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渗透于西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夏宗教文化中有许多藏传因素,尤其是其遗留下来的洞窟壁画与藏传苯教有诸多关联,因此对西夏社会的了解自然离不开对藏传苯教的研究。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内独特的西夏壁画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分析,能探索出其中所蕴涵的原始苯教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9)
《梦断统万城》通过对庙宇、道观、石窟、敖包、教堂等宗教建筑的描写,反映了陕北宗教建筑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宗教文化的繁荣:各路神仙的云集,反映了道儒释三教合流的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宗教活动场面的描写则反映了宗教文化对陕北人思想的影响;对各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够融洽和谐地相处、交流,表达了武国强老师独特的宗教观——新泛宗教主义,劝喻人们放弃教派隔离的愚昧思想和相互冲突、杀戮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3.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1963年进入敦煌研究院,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CCTV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候选人。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多次说她喜欢夜色中的莫高窟,我恰巧于凌晨7点半赶到了那里。当我于9点坐到樊锦诗对面时,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搞清楚壁画、彩塑变色、退色的原因,使其不再进一步发生色变,就必须对壁画、彩塑所用颜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莫高窟采用较先进的手段,全面系统地剖析颜料,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研究人员运用X光衍射仪、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先进仪器对白、红、蓝等五种颜料的几百个样品进行了剖析,初步弄清了莫高窟颜料的物相组成及变色颜料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自信我们讲得已经比较多了。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讲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等等。但是,盲目自信带来的许多恶果我们也都领受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天下之中"、万邦来朝的自大,让我们不知道世界大势的变化,"中国之天下"早已变成"天下之中国"。因此,今天在这个论坛上,跟各位交流文化自省之于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作用,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实,中国文化向来是讲究自省的。比如说,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讲自省,要"反身而诚",强调自省对  相似文献   

16.
奉献 《侨园》2004,(1):32-33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世界罕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尤其本世纪第16窟中大量敦煌文书的发现,更使它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魅力,1991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然而,许多人还不知道,为保护好这座世界艺术宝库,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辛劳。  相似文献   

17.
吴学源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文化守护者:"我是在做文化打假,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指出了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这错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18.
胡军 《民主》2007,(7):26-27
2006年11月20日至28日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十五位学生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石朝颖教授带领下,来北京大学参访。我是这次参访主要的筹划与组织者,与台湾师生相处一周来,感觉两岸的学生相处融洽。台湾学生返台后,感慨万千,都写下了心得体会,准备出一图文并茂的纪念文集,并邀我为此纪念文集写个序。我于是遵命写下此小短文。  相似文献   

19.
沉寂多年的我国敦煌学研究重新活跃起来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对石窟分期、敦煌史地、壁画内容、佛教思想、石窟艺术、敦煌遗书等,撰写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论文。国内其他学者相继编撰了《敦煌文书研究》、《敦煌歌辞集》等重要论著。尤其是根据敦煌壁画唐人舞姿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的上演;被称为  相似文献   

20.
林安梧 《民主》2006,(11):30-30
由叶圣陶研究会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于10月6日至9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与会两岸学者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主题下,就伏羲文化与中华文化、周易与和合哲学、周易与儒学、伏羲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研讨会开幕当天,正值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主办方举办了"天涯共此时"中秋联谊晚会。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晚会现场充满了欢歌笑语和浓浓亲情。研讨会闭幕后,全体与会代表到天水伏羲庙祭拜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参观了麦积山石窟、李广将军墓、卦台山和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名胜古迹。与会的台湾和香港学者,为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激动不已。来自香港、台湾的林安梧、文幸福、黄坤尧等教授纷纷即兴赋诗,欣然命笔,抒发情怀。本刊特发表他们的诗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