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世纪桥》2016,(12)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恐慌和震惊,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壮大,使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2.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3.
谭玲 《当代贵州》2013,(8):66-66
1934年10月,由于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红军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用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致使红军未能击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立新的根据地。蒋介石得悉中央红军要向湘西转移,就在红军西行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围堵红军。红军浴血奋战,损失很大,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工农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  相似文献   

5.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7.
正红军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共转战了将近6年,一开始他们的武器大都是靠战场缴获敌人的,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扩大,红军也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3万多兵力战胜参与"围剿"的30万国民党军,由此,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总部直属修械所、红三军团后方修械处、江西省苏修械所合并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随后在兴国兴莲官田村建起了中革军委兵工厂。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不甘心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三次"围剿"的惨败,于1932年秋开始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谋略,他得意地称之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新战术".从第四次"围剿"到第五次"围剿",国民党推行的这种"政治围剿"步步深入到接近革命根据地的所有地区,给红军和根据地广大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谁是蒋介石"政治围剿"策略的始作俑者?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人物,他就是蒋介石"三顾茅庐"得到的"奇士"杨永泰.  相似文献   

10.
刘家贺 《党史文苑》2015,(6):34-35,38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立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树立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范,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1932年7月,毛泽东和朱德指挥中央红军对南雄县水口区的粤军发起总攻,击溃粤军15个团,连同在赣南其他战役,迫使粤军全部撤出赣南根据地,确保了中央苏区南翼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这次水口战役可以视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前哨战。红军在其后反"围剿"战斗中认真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适时地调整了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2.
饶道良 《党史文汇》2001,(12):42-42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随着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参加红军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其中的一个新情况就是,有许多青年妇女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她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身体健康,向往进步.其中,有一部分是红军的家属,也有一部分是红军攻打赣州时,出来做支前工作的,攻打赣州失利后,她们便纷纷要求留在部队里.  相似文献   

13.
正1933年10月,国民党向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第5次"围剿"行动。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利,革命武装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以便进一步开展宣传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战争工作,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主席,肖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长征探路的先遣队从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寻找已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战斗在川黔湘  相似文献   

14.
正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越过川陕鄂交汇处"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浩浩荡荡进入四川巫溪(今重庆市巫溪县)。红军在巫溪留下的故事,至今流传。战略转移8000里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军主力及根据地武装发展到3万人。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三军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5.
正长征是从丧失根据地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南方的各主力红军相继在反"围剿"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陆续踏上漫漫长征路;长征又是以能否找到或者建立新的根据地(立足点)作为其胜利与否的标志。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各路红军都一直在为建立新的根据地进行艰苦的努力,这是红军能否真正转危为安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说,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和红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34年5月至1936年1月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云贵高原上竖起了第一面红旗.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处于不利的形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完全丧失,红军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地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而进入黔东地区的背景下建立的.  相似文献   

17.
1930年9月28日毛泽东在“袁州会议”上确定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计划,抵制了当时立三中央要红军去攻打大城市的命令,而带领红军攻克吉安,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实力大大增强,为第一次反围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当年与毛泽东一道指挥红军东征的彭德怀回顾评价毛泽东和红军东征时说:"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西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  相似文献   

20.
主动揽过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围剿"总司令,调动30万大军,由北而南,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军冒着酷暑,绕道千里,从闽西经根据地到瑞金再到兴国高兴圩地区集结,于8月7日清晨在莲塘全歼国民党上官云相所部一个旅,下午又在良村将敌郝梦龄所部的两个多团歼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