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为筠 《党政论坛》2009,(20):44-45
燕京大学90周年纪念活动前不久在北大校园隆覃举行,近干名燕大校友欢聚一堂共叙旧情,缅怀这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这些老人的到来使得宁静的“燕园”忽然热闹起来,不过,老人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石碑上,才能找到熟悉的“燕京大学”四个字。  相似文献   

2.
狱中记饿     
戚九三 《各界》2008,(7):63-65
"饭票风云"送我进牢房   1959年,全国性的饥荒正在可怕地蔓延.   当年,我正在西部一所农业大学读大四.该校也被饥荒折腾得面目全非,学生饭厅多次发生骚乱,饭厅变成了"禁地".……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的校园叫燕园。因为它是原来的燕京大学。笔者于1948年9月考入燕大历史系,入学注册约10天,北大在报纸上发榜了。我又被北大哲学系录取。而且因家境清寒而申请的公费已同时被批准,入北大学杂膳宿均能免费。我虽然对燕园的湖光塔影和历史系的名师十分留恋,还是转入北大。因为北大也有汤用彤、贺麟等名师,但国会街北大四院(今新华总社)的校园  相似文献   

4.
"不折腾"是确保30周年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贯穿新中国辉煌历史进程的至关重要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进程及效应。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倾向而有所侧重的丰富充实的"折腾"与"不折腾"思想,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寻找到实现"不折腾",力图避免"折腾"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想上不容干扰,路线上不容否定,道路上不容模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娄岩 《侨园》2013,(7):33-33
<正>我刚锁好公司的大门,这时从楼道里走出来一个瘦弱的老人,弯曲的身子重心几乎都在一根拐棍。出于礼貌我冲他微笑了一下,正转身准备离去,他却用一种遗憾的口吻对我说:"我想买彩票,又来迟了。"我犹豫了一下,但想到晚上和朋友的约会,就又硬起心肠说:"你真的来晚了,明天吧!""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老人一脸失望地转过身去,蹒跚向楼道里走去。"好,我卖给你。"我动了恻隐之心。"当真?"老人很费力地回过身来,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混浊的眼神向我这边散来。  相似文献   

6.
《瞭望》2010,(Z1)
<正> 南昌"2·6"爆破一声巨响,给大家拜了个折腾年。一个四星级酒店建成13年后拆了重建搞五星,既不复杂,也不稀奇,只是"不幸"撞到了舆论的枪口上。从舆论的热度看来,屡"被"折腾的国人还没有麻木迟钝,反倒更加神经敏感。这次酒店爆破,就事论事虽没有什么特别  相似文献   

7.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8.
王增勤 《侨园》2007,(4):16-17
"按照中国风俗,我要过九十岁生日了,能在今天见到中国新生婴儿,我很高兴。"2007年5月10日上午,定居于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的美籍九旬老人  相似文献   

9.
为人当豁达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  相似文献   

10.
我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在农、副、工各个方面搞得不错的单位,常常是悄悄地生在乡村的一隅.看上去虽小,却极有生机,我把它比作"小盆景".之所以谓"小盆景",是因为看上去象样,多又经不起折腾,如果我们当领导的,不注意扶持,不使"小盆景"一花引来万花开,汇"小盆景"为"大花园","小盆景"常常会"县花一现".反之,我们重视了"小盆景"的作用,切切实实地加以扶持、推广,"小盆景"变"大花园"毫无疑问地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短平快"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兴趣吴仪的兴趣广泛,从音乐到绘画,从医学到古诗词,还有设计、种花种菜等等都喜欢,总之她是一个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亲手尝试的人。吴仪喜欢运动,在北京市工作的时候,她打网球,北京市的老领导都喜欢网球,他们经常是在锻炼的同时商量工作。她还喜欢钓鱼,有时还会参加钓鱼比赛。但吴仪最喜欢的运动还是爬山,只要有时间她一定要去登山。吴仪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登山时总会有点小麻烦,那就是被大家认出来。吴仪每次登山时都戴着头巾或纱巾,再戴上墨镜,  相似文献   

12.
正在明年‘两会’后会完全退休,我这个退休叫‘裸退’,在我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表态,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我2007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国际商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面对之前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曾发出请其退休后担任该会名誉会长的真诚邀请,以及台下五百位中国工商业界人士,年届六十九岁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话别,赢得了经久不息的如潮掌声。公开宣布"裸退",吴仪关闭退休兼职大门的坚决态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坦荡与豪气。  相似文献   

13.
蒋萌 《民主》2011,(6):49-49
公开披露的央企年报显示.许多央企的独立董事都是由退休高官或是其他央企的退休领导担任,这些人的年薪高达数十万元。由此想到,有“铁娘子”之称的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在退休前曾明确表态,在退休之后,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她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吴仪的“裸退”赢得了一片掌声.掌声的背后.是公众对于某些滥用“余热”、借机自肥者的不满。  相似文献   

14.
心上的树     
穆青 《瞭望》1986,(35)
(一) 三月底,正是中原大地麦苗返青的时候,我从兰考绕道宁陵,专程去探望人称老坚决的林业劳模潘从正老人。一个月前,他的孙儿潘园林曾写信给我,说他爷爷听说我要去河南,希望能再到宁陵看看。老人的心意我是理解的。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浇灌在植树造林上的老人,算来,今年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了。 那天,老人夫妻俩听说我要去,一清早就从苗圃回到家里,张罗着在家里接待我。当我走进他家的院子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时,我看见老人极力想直起那早已累弯了的腰杆,仰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杨桥新村退休职工赵承耀老人或许是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朱基总理来看望大伙时,他就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向总理反映情况;总理热情地仰着脸,拉开嗓子,认真询问了老人的姓名,了解了老人所反映的情况,并立刻表态"我帮你查一查"。就在当天下午2点,区委领导亲自上门把反馈的消息告诉了赵承耀老人。总理对人民的态度,办事的效率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按一般人的常规。C理,一个人站在高处向低处的人说话,会令低处的人产生心理压力、紧张、不安或不快。我们的某些"公仆",若他的下属站在高处跟他说个事儿,他心里早就不痛快…  相似文献   

16.
徐冰 《瞭望》1999,(15)
听到冰心老人离去的消息,九年前拜见老人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1990年4月28日上午,我走进了冰心老人的客厅,身着中式灰布褂的老人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后面,正望着我。当时,我在烟台市一家电台任文学编辑,托请北京的一位同乡前辈联系采访冰心老人,一直闭门谢客...  相似文献   

17.
我忆陈明     
正2019年5月20日,手机的朋友圈传来陈明逝世的消息,顿时有一种"故人云散尽"的伤感。在这位103岁的老人面前,我自然属于晚辈,但也自认为是"忘年交"。1992年末,我母亲被送进北京复兴医院的重症病房抢救。她虽有公费医疗待遇,但这巨额的治疗费却无法及时报销,每天都面临"停药"的警告。陈明通过当年中组部负责人解决了  相似文献   

18.
老师道歉     
《侨园》2017,(Z2)
正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正在家中看书,忽然有人敲门,原来是一位银须髯髯的老人,我礼貌地问:"老先生,你找谁?"老先生问:"你是汤礼春吗?"我点点头。"我就找你。""找我?有啥事?"我颇感意外。"向你赔礼道歉!"老先生脱口而出。"道歉,道什么歉?"我越来越糊涂了,问:"你是谁?他含笑地说:"我叫金晶欣,是你小学老师。""哦!"我蓦地想起来了,上前亲热地握着他的手:"金老师,原来是您!几十年了,我都认不出您来了!您  相似文献   

19.
正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唐凤雁的人生格言是:我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因而我一直不停地走在上坡路上……在抚顺市的书画界,提起唐凤雁的名字可谓大名鼎鼎。她的书画作品究竟参加过多少次比赛和展览无人能说清楚,她所获得的各种奖项连她本人也数不清。的确,这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阳光的老人。随着记者的采访,一个强烈的感受呼之欲出:她是一个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神奇"老人,她的退休生活简直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相似文献   

20.
陋室何妨     
利用公物大造私房,超过标准兴建住房,凭借职权多占公房的事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时有披露。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虽然他们住的公寓,可也不甘落后,三天一小折腾,五天一大折腾,公车、公物、公家人,叮叮当当,轰轰隆隆,搅得左邻右舍终年不得安宁,那房子宽敞了不行,还需明亮;舒适了不行,还需漂亮;富丽了不行,还需堂皇,直到折腾出事来,搭进去些什么,他们才歇心了事。我常常想,何以这些人在个人住房问题上要如此认真,如此劳神,如此不计工本、不惜代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