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标 《当代党员》2013,(5):76-76
他出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在维也纳开了一家制锁店,生意很好。父亲希望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从读小学开始,儿子就开始喜欢音乐。开明的父亲在儿子八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架钢琴,还聘请了维也纳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做儿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说的是孔门弟子、位列"圣门十二杰"之首的闵子骞,出生三个月就失去了母亲,是继母把他带大。在平素生活中,继母由于偏私亲生儿子,对他常有轻虐之事。有一年冬天,父亲带着十岁的闵子骞和弟弟闵华一起坐车赶年会卖粮食,父亲想教他学赶车,可是他冻得浑身发抖,连鞭子都拿不住。父亲认为他装冷偷懒,对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画     
胸无墨、口无才的父亲,常常说自己除了满身是泥,别无他有。当然,左邻右舍不认同,说他谦虚。邻居问:“你儿子是不是升职了?”父亲瞪着眼睛没叽声,因为叽声,找儿子办事的人或许会越来越多。邻居问:“你儿子是不是发财了?”父亲皱着眉头不吭声,因为吭声,说三道四、添油加醋的语言或许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4.
正我非常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有个故事说的是: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顺着那个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人一静谧,能静思反省,开  相似文献   

5.
老虎与绿鹅     
中外文化有许多差异,更有许多相通之处. 薄伽丘的<十日谈>里有一则故事:腓力为使儿子一心侍奉上帝,从小不让他接触世俗生活.儿子长大后,第一次陪父亲进城,遇见一群年轻女子,便问父亲这些是什么.父亲怕唤起儿子的肉欲,骗他说,她们叫"绿鹅".儿子就死缠着老子,非要带只绿鹅回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那老头儿这时方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远比他的教诲强得多."  相似文献   

6.
王锦慧 《党建》2012,(8):58-60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我看了他的全部著作,采访了他的很多朋友。我发现大家之所以敬仰他,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更因为他炽热的平民情怀。  相似文献   

7.
莫清华 《廉政瞭望》2006,(11):39-39
卡哈是西班牙一个乡村医生的儿子。父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卡哈从小顽劣,被警方拘留过,又被学校除名。他慑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回家,随一个鞋匠远走他乡,成了浪子。一年后,他回到家时,父亲已在对儿子深深失望中离世,母亲拖着病体给人打工。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8.
正母亲目不识丁,却是儿子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父亲和祖父原籍山东省荣成,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逼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9.
《党建》2007,(1)
一个犹太商人,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当他弥留之际,知道来不及见上儿子一面时,他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着家中所有财产都转让给一个奴隶,不过要是财产中有哪一件是他儿子所想要的,可以让给他儿子,而且只能一件。这位父亲死了以后,奴隶庆幸交了好运,连夜赶往耶路撒冷,向  相似文献   

10.
父亲住在一个深山套里,下了长途汽车还要走上半天的山路。父亲原是一名民办教师。1995年,他双喜临门,先是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转为公办教师,接着又有了一个儿子。儿子是早产,因生产时间过长,造成脑部缺氧,呼吸时有时无,被医生照顾了  相似文献   

11.
38年前,在兰考大地上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逝世了,然而他铸造在百姓心中的那座丰碑却永存。38年来,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与日俱增,对他的呼唤日渐迫切。他们期望焦裕禄还能回到兰考大地,带领大家开拓拼搏,治穷致富。在这种呼唤声中我们来到兰考大地,在寻觅焦裕禄的踪迹中,采访了他———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焦书记”焦跃进。母亲让他认识了父亲单从相貌上看,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但与他交谈,就会发现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会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其实,父亲去世时,…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14):89-91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13.
深情告慰父亲这封沉甸甸的遗书中,王德三首先深情地表达了对父亲养育之恩的谢意。从21岁离家外出求学,此后辗转南北参加革命,王德三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样云老家,他渴望见父亲一面。但深知"恐难与父亲见到最后一面!"写到这里,身在狱中的他心里是怎样的难受?父亲心里又是怎样的难受?他只好劝慰父亲:"儿己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的儿子又有什么脸活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相似文献   

14.
许光达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许延滨。为了管教孩子,他给儿子立了三条规定:第一,延滨一上学就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去接送孩子,让延滨自己跑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小延滨是个听话的孩子,父亲立下的三条规矩,他  相似文献   

15.
父亲:当儿昨夜想到写信给父亲和儿媳的时候,禁不住流下泪来了。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人世上最刚强、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不独你的儿子自己相信,人们都把他看待成一个有志节有能为的人物。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哪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  相似文献   

16.
好"儿子" 省肿瘤医院住院处三楼病房.那些日子,夜深人静的走廊里,静得让人胆怯.赵霁强坐在靠墙的凳子上,瞌睡使他的身子一次次失去平衡.值班护士身穿白大褂,轻轻走到他跟前:"你是那个老郑头的儿子吧?就你一个人一天到晚连轴转,也不找个人替替.这么熬着可不行."赵霁强努力睁开眼睛:"不,他是我们单位的老同志."护士瞪大了眼睛:"啥?同志?前半夜我们还说,三床那老郑头儿多有福,儿子一天到晚照顾不离身."赵霁强揉揉眼睛:"他儿女在林区,跟前儿没人,老伴身体也不好,就权当他是我父亲了.  相似文献   

17.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18.
倒着活     
老三 《学习导报》2012,(18):53-54
古时候,泰山附近曾有这样的风俗: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就会被儿女扔掉。这个风俗是怎么破除的,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个村庄,庄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这家有四口人,两口子和一个儿子,外加父亲张老汉。这一年,张老汉的腿脚不中用了,干不动活了,儿子对他说:“爹,你现在活着只能白吃饭了,我准备把你扔掉。”  相似文献   

19.
倒着活     
老三 《新湘评论》2012,(18):53-54
古时候,泰山附近曾有这样的风俗: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就会被儿女扔掉。这个风俗是怎么破除的,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个村庄,庄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这家有四口人,两口子和一个儿子,外加父亲张老汉。这一年,张老汉的腿脚不中用了,干不动活了,儿子对他说:“爹,你现在活着只能白吃饭了,我准备把你扔掉。”  相似文献   

20.
李建贵 《先锋队》2012,(20):36-37
正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当时,和父亲在一个队,他经常对我说:"要学会吃苦,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话,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从此以后,无论从事井下工作,还是井上工作,我始终牢记父亲的话,用行动实践着他对我的教导。二十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爱岗敬业,人生才会幸福快乐!我参加工作32年,从事管理维修工作22年。在很多人眼里,管道维修工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我热爱我的工作。22年来,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