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建设》2013,(5):44-44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启蒙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59岁时开始小说写作。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4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萨娜》以及若干传记.  相似文献   

2.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詹才芳,用自己那只1927年黄麻起义中负过伤的手,写了不少诗篇。其中多为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和自由体诗。他的《悼罗荣桓元帅》、《向英雄模范学习》、《清平乐·悼周总理》、《登明月峰》和《抗日英雄赞》等,曾分别在《战士报》、《解放军报》上发表,并被收入《将帅诗词》一书。 一本台湾出版的《星岛军事周刊》写道:“詹才芳,男,……1923年参加中共。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与我党誓不两立,……他性情温和,乃书香门第,有儒将之称。有著作《笑俘强敌十万》……”对此,詹才芳说过:“我这个人虽…  相似文献   

3.
年薪300万元 不是什么人都能赚到 2000年,在一个现在早已消失的bbs上,酒徒发表了处女作《秦》,当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为酒徒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6年后的2月,酒徒完成了又一部小说《明》,这是一部历史架空小说,酒徒将其发表在网站上,不久他就成为各大文学站争相邀请的对象。之后,网络文学网站17K的编辑找到了酒徒,请他写一本书。第二本历史架空小说《指南录》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酒徒将其发表在了17K文学网上,从此他也在网络作家中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自然更赢得了不菲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林强同志是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在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同时,在党史学的研究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本刊1989年第4期曾发表了他写的《论党史工作者的素养》,在党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等报刊予以转载,并且获得了全国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现在,本刊再发表他写的《再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8,(10):46-50
1941年3月.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由重庆到达延安。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毛泽东后来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有建议和提供意见之功。在那段时间,他们通过若干封信.并有过多次长时间的交谈:艾青甚至还写了一首充满深切感受的诗作——《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正《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部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于1848年2月在伦敦用德文以小册子形式出版。在《宣言》发表之后的25至45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写了七篇序言,作为对《宣言》的补充和说明。七篇序言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  相似文献   

7.
林培  林强 《广东党史》2004,(6):10-14
1962年8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北戴河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阶段、形势、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在谈到陕西户县3个农民党员写的《目前形势怀感》(亦称《万言书》)时,他严厉批评了这封来信,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最  相似文献   

8.
白求恩,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在参加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荣献身。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使他为中国几代人所熟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医学博士还写过文艺作品,甚至到中国后还抽空写过有关中国的小说。 1940年5月,香港《大路》杂志复刊号上,刊出一篇诺尔曼·白求恩的短篇小说《中国肥田里的秽草》。这篇小说,开始发表在美国《进步周刊》上,是该刊第一次发表关于中国抗战的文艺作品。《大路》发表的小说,是由庄栋翻译的。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它是茅盾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空前的优秀长篇巨著。《子夜》的创作与成功,瞿秋白在其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正是在他的热心建  相似文献   

10.
正"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写,群众这么热爱、怀念的县委书记是很少见的。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写不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穆青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  相似文献   

11.
正走进胡锦矗的办公室,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写了"熊猫喝茶"四个字的书法,再往上看是几幅熊猫的照片,熊猫照片下面是胡锦矗的书柜,书柜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部部心血之作:《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大熊猫的风采》《大熊猫传奇》……胡锦矗教授是走在中国大熊猫科学研究最前列的"开路人",在大熊猫的生物学技术、种群生态学等基础性研究方面贡献无与伦比;他的学生遍布我国野生动物科研的重要院所,中科院、省科  相似文献   

12.
正1958年初,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革命老人吴玉章(四川荣县人)应《红旗飘飘》丛书编辑部的请求,准备发表他在1942年写的一首题为《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五言诗。这首诗是他随朱德、徐特立、谢觉哉、续范亭同游南泥湾(八路军359旅曾在这里垦荒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而写的和诗。  相似文献   

13.
一个军人作家,与贫困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5年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了21个省区的63个贫困县,一连写了三部关于贫困题材的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对于海军作家黄传会来说,他本职的创作任务应该是描写人民海军的生活。然而,因为良好的机缘,他与广大的农村,特别  相似文献   

14.
1938年3月,白崇禧准备在武昌向国民党军师长以上干部发表题为《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演说,让他的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谢和赓和另外两个同事分别起草,一周内写好送他,谁写的符合他的心思就用谁的。这也是一种考察。谢和赓用三天的功夫写了一万多字,总觉得不太精彩,便请他的恋人、救亡演剧二队  相似文献   

15.
中共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土富,在当今商海大潮中依然安于清贫,坚持搞好党史、史志研究工作,他以自己矢志不渝、遍尝艰辛的历程,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陈土富1985年开始从事地方志、党史研究工作,10多年来,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烈士传略25篇,党史人物传略162篇,共计23万字;在省市级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论文8篇共3万字;个人出版党史、地方志专著3部(70多万字);主笔写有《中共化州党史大事记》(23万字)、《化州英烈传》(17万字);多篇(部)论文、专著获省市级奖励。特别是1996年他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化州古今人物》(上下卷56万字),得到了省市有关党政领导和10多位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陈土富原是化州一中教师。1985年,组织准备调他去搞地方志和党史研究工作。一些亲友劝他,要调  相似文献   

16.
1964年秋,一部名为《源泉》的长篇小说出版了。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连队从洛阳战役到开封战役期间的故事。特别是他写活了几个"解放战士",写活了我军当时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小说一面世,立即引起  相似文献   

17.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18.
《部长还乡》是广大观众比较熟悉的一部电视剧。主人公喻杰是一位北伐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革命家。1970年,他以68岁高龄从共和国商业部副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回到了他的故乡湖南省平江县嘉义乡丽江村。尔后,他又领着老区人民与贫穷、陋习、社会上的阴霾、党内的蠹虫开始了新的征战,奋斗了整整20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中国财贸报》、《湖南日报》……大块大块的文章,记述了喻杰回乡后的种种业绩。喻杰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成了高级干部学习的楷模。李先念、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纷纷致函致电问好……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记者兼专栏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提到延安时代的“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书中写道:“长征期间担任红军政治部秘书处主任的徐梦秋.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儿子。长征结束到延安毛泽东就指示他写一部长征的历史.1936年.徐梦秋告诉海伦·斯诺.他已收集了700份文件.其他几乎全部丢失了。1938年.他在上海发表了第一集有关长征的个人记载。  相似文献   

20.
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人民日报》在第1版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三首》.《贺新郎·别友》便是其中之一,并附有作者手迹,但没有词牌、题目和题写时间,似乎写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毛泽东的离别感怀之作.1941年,曾当过毛泽东塾师的堂兄毛宇居主持编纂《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他在"毛泽东"条目中写了"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