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是法官在审理案件作出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两大关键环节。法律事实是进行司法裁判活动的逻辑起点,法律适用的前提就是准确地认定法律事实。但法律事实却因证据采信标准不同、对待证事实的裁剪视角的差异而内涵殊异,即法律事实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复杂多变的概念束。建构裁判事实的过程尤其要加强正当程序的运用,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司法程序参与权为核心重构司法程序,厘清正当程序的基本判准,确保裁判承受者的有效参与是经由程序正义达致实体正义的重要途径。唯此,裁判事实的建构才能获致正当性,而这种正当性的获致恰恰是司法裁判结果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裁判执行监督缺位。民事裁判执行活动中存在限制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立法壁垒和学理壁垒,从诉讼监督维度和民事裁判执行权角度分析,检察机关对民事裁判执行的法律监督是诉讼监督的合理范畴。修改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案件事实构造研究中,往往将原始事实与生活事实,法律事实与裁判事实混为一谈。为求清晰展示案件事实的内部结构及发展演变过程,将案件事实视为从历史维度的原始事实、一般经验世界的生活事实、进入法律视界的法律事实到最终定案根据的裁判事实更具说服力。另外,在构造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事实模型总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起着连接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司法实践中,针对借名买房人能否排除强制执行具有多种裁判思路。现行裁判思路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不仅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还导致执行各方利益的缺失和失衡,需要修正。法官在裁判时需要考虑相关因素,即借名人居住利益的保护、借名人对房屋名实不符状态可归责性的惩罚、申请执行人设立担保物权时对房屋登记信息信赖利益的保护以及杜绝借名行为司法裁判引导功能的发挥。同时,要基于借名人和申请执行人对出名人享有权利的优先性的比较分析,来构建全面、合理、系统的裁判思路。前诉执行异议之诉中借名人败诉时,认不认可判决分别有两条救济路径。不认可判决时,借名人可以通过提起确权之诉或者申请再审以获得救济。为预防或减少损害,需要利用中止执行措施。  相似文献   

5.
迟延裁判直接贬损法院的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民事诉讼审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法院迟延裁判问题。由于审限制度以司法行政化为作用机制,忽视了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催生出各种规避措施以及牺牲当事人程序权利的异化现象。只有以符合民事诉讼客观规律的迟延裁判应对措施逐步替代民事诉讼审限制度,在民事诉讼框架内为当事人开启有效的程序权利保障途径,并针对迟延裁判可能产生的实体损害提供有效补偿机制,才可能妥善并根本上解决迟延裁判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事裁判执行中的第三人及权利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更重要的是利用司法资源来维持整个社会关系的平衡 ,其中如何保障第三人的权利不受侵害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刑事制裁体系变革以及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推进,我国刑事裁判制度从整体视角来看呈现出轻缓化、多元化和体系化的趋势,对刑事裁判执行程序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现有刑事裁判执行体制主要从实体刑罚的角度来分配执行权,导致形成执行主体多元、执行方式分散的格局,“执行难”和“执行乱”成为刑事裁判执行领域的两大难题。为了健全完善刑事执行制度,应当在观念上实现从“刑罚执行”到“刑事裁判执行”的跨越;重构刑事裁判执行程序,应当重视交付执行、执行实施以及执行监督的程序衔接,确保刑事裁判执行机制在执行权、执行程序以及执行主体三个层面的合理规制,并建立以检察机关指挥执行为核心的刑事裁判执行程序基本格局。我国检察机关统一行使执行权可以法治国家理论和法律监督理论作为本土依据。完善立法体例和调整职权配置是改革和重构我国刑事裁判执行程序的基本路径,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的部分执行职能剥离出来,构建检察机关指挥执行机制;未来需要在修改和整合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刑事裁判执行法。  相似文献   

8.
刑事裁判文书说理范式高级标准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两个针对,第一个针对刑事案件法律事实构建的本质和特点来说理,第二个针对对立双方在构建事实过程、适用法律认识过程中争议焦点的意见来说理。说理途径表现为塑造法官形象和体现司法公正。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内容、方法最终表现在制作模式上。因此,刑事裁判文书说理高级标准范式由此得出。  相似文献   

9.
预决事实相对前诉而言是法律真实,相对后一刑事诉讼而言是待证事实。预决事实在刑事审判中的效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立法政策的问题。即需要平衡刑事诉讼发现真实的特征与诉讼效率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一项法制原则。什么叫事实?传统理论和司法实践一般将其理解为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加强,在现实的刑事诉讼中,不仅案件事实,而且程序事实、证据本身真伪性的事实,也纳入了证明范围。因此,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应当包括在诉讼中具体体现的案件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并在事实推理的基础上,达到作为审判结果的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1.
12.
刑事裁判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书,其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对事实的认定和适用法律,即事实与说理。刑事裁判文书中构筑刑事裁判结论的事实与说理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映射了刑事法律精神在刑事裁判文书中的逻辑表达进路。为此,法官需要在刑事裁判文书中理顺事实与说理二者的关系,将刑事司法正义理念和法律精神在刑事裁判文书中一以贯之,提高刑事裁判文书的质量和说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进而通过其制作的刑事裁判文书表达出司法者对刑事法治和司法公正的法律精神的实质性理解。  相似文献   

13.
建立新的执行异议标准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标准通常是所有权 ,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物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仍然以所有权作为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标准 ,难以对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 ,因此 ,应以物权建立新的执行异议标准 ,以有效保护案外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诉讼要件是法院为进行本案审理及判决所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其解决的是已经成立的诉讼是否合法的问题。从涉及的具体内容来划分,诉讼要件可以分为关于法院的、当事人的和诉讼标的的三种类别。诉讼要件适用的调查原理以职权调查事项和诉讼障碍事项而不同。在审理顺序上,诉讼要件与本案实体要件应采并行原则,不同诉讼要件之间应采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诉讼要件是否具备应在最后一次言词辩论前进行判断。欠缺诉讼要件应以诉讼判决的方式予以驳回,同时诉讼判决应具有既判力。  相似文献   

15.
潜在人民陪审员对刑事裁判事项的归类并不全和裁判事实的理论分类一致,应当认真对待其中反映的重要问题。刑事裁判叙事表明事实认定问题不等同于纯粹的事实问题,事实认定活动同样需要认定法律问题。在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中,对事实认定范围的确定应当综合考量裁判事项对法律理解程度的要求、政策和立法目的、裁判可接受性等因素。人民陪审员的事实认定范围应为定罪事实和死刑案件量刑事实,排除“二级事实”、非死刑案件量刑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事实认定权的职权范围应为认定指控罪名是否成立、事实是否足以判处死刑、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司法证明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法律机制不合理,我国的执行异议制度不能有效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利,导致其违背了民事司法的基本精神。文章对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作了具体分析,并上升到诉讼价值的高度进行评价。建议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设立“执行异议之诉”。在考虑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和司法实际的基础上,对设立执行异议之诉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执行异议制度是执行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执行异议审查不当,将会侵害案外人或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合法利益,或导致执行回转、引起国家赔偿,故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应作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从101份“借名买房”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文书入手,梳理审判实务的四种审查路径,并全面审视理论的新发展,指出理论对外观主义适用场景和第三人信赖利益保护范围的反思有其合理性,但是忽略了执行异议之诉的逻辑起点。“动态体系论”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是相关标准有待探讨,在设置涉“借名买房”的案外人执行异议实体裁判规则时,应当秉持共识的“明确权利类型——权益对抗比较”的审理路径,明确借名人享有的权益性质为债权,一般不能排除执行,同时引入“生存权”的保护理念设立例外规则,准许借名人在基于“生存权”的特殊权益保护时排除执行,并将“生存权”外化为以满足家庭日常居住需要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9.
民事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使用数量最大的一类文书。但目前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仍沿用旧的模式 ,具有不讲理 ,或说理不透 ,不举证、不质证 ,概念化、公式化的明显弊端 ,严重影响到司法公正。因此 ,规范民事裁判文书的制作 ,是人民法院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 ,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执行程序做了一定的调整,并初步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赋予案外人以诉的方式维护实体权利的救济途径,平衡了效率化的执行与执行的实体正当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序重构案外人异议之诉,能为执行实务提供更为明确的操作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