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髡,剃发也,是秦汉律中的一种刑罚。对于髡刑,学者有不同意见,其实髡刑是将犯人的长发剪为长三寸左右的短发。根据法人类学的材料,髡所以成为刑罚,与古人对头发的迷信观念有关。髡刑虽没有肉体痛苦,但由于古人相信头发是人体精气之所在,剃去头发将伤害生命和健康,所以受刑者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讲,髡刑是一种精神刑罚。  相似文献   

3.
宗教活动场所不仅是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表达宗教情感的精神家园,在信教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宗教活动场所具有道德教化、心灵抚慰、稳定团结、慈善公益、对外交流等作用。和谐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发挥积极因素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长期以来"谈蛊色变",由于它的神秘性和隐私性,调查起来十分不易,上个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人类学者在贵州进行民族调查,接触到蛊的问题,由于当时的村寨强烈的排外意识和"蛊"本身的秘密性特点,获得到的资料多是一些传闻,没能得到切实的一手资料.近几年关于蛊的研究已经被民族学和法学学者重视,但多从蛊与婚姻,蛊与禁忌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蛊"所产生的心理成因及相关的社会法律问题义关注不够,同时田野调查的资料还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髡,剃发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对于髡刑,学者有不同意见,其实髡刑是将犯人的长发剪为长三寸左右的短发。根据法人类学的材料,髡所以成为刑罚,与古人对头发的迷信观念有关。髡刑虽没有肉体痛苦,但由于古人相信头发是人体精气之所在,剃去头发将伤害生命和健康,所以受刑者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讲,髡刑是一种精神刑罚。  相似文献   

6.
中国警卫文化是安全—政治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民族性文化。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出发,提出和阐释了中国警卫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其基本属性、民族信仰系统对于中国警卫文化的建构也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信仰系统内涵和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由于世贸组织一百多个成员国频繁地从事贸易活动,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进而演变成对“WTO法”条款的不同理解,因此需要一套争端解决机制,以便澄清这些条款的含义,迅速解决争端,从而保证WTO的有效运转并保持成员权利义务的平衡.通过4个涉及中国的案例说明,“WTO法”的魅力在于协议和承诺运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定的理念、独特的创造和严密的论证;同时,高素质的“法官”和完善的制度,是WTO做出高质量裁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体质、研究人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创造物及其特征--文化的学科,它对人最初始的生活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且期待在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创造两方面客观真切地了解人,实证地探讨人类的由来、现状及其演进的趋势,促进人类理解、交流和合作.民族法学研究者有必要认识和运用什么是人类学,因为民族法学与人类学二者的研究范围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尤其是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态度、观察视角、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皆可为民族法学提供参照和借鉴,从而促使民族法学准确地进行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9.
乡村现实问题和有关乡村研究的理论问题,共同组成了吸引学者们关注、思考乡村社会的基本动因。学者们要么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而参与到对乡村的研究之中,要么由于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块“巨大的存在”而使诸门社会科学理论与思考不得不将之纳入考察范围。这些“问题”对有着自身边界的社会科学具体学科而言无疑是一种“惊扰”,这种“惊扰”既表明了中国社会科学诸门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尴尬处境,也表明了包括乡村问题在内的中国社会实践对于中国社会科学诸门学科的需求和期待,期待它们呼应并解答这些问题。因而考察乡村问题与一些社会科学具体学科之间的互动或“纠结”关系,分析乡村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这些“惊扰”,可使我们对中国学术的当下使命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化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对待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别。甘南藏族聚居区部落习惯法中的调解人——"斯哇"在藏族社会变迁中的调解实践为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提供了经验:一方面,国家法应当从尊重地方性知识出发,为寻求互动作出认知民间法知识体系的努力;另一方面,民间法也应当积极自我扬弃,自觉挖掘其间所蕴藏的,既符合国家及民族发展实际又具有沟通两种知识体系的力量的"现代性",以寻求与国家法的沟通与衔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佛教中国化和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系统梳理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诽谤的立法规制是在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之间进行价值衡量的结果.在宪法意义层面,可以运用比例原则作为分析框架对其合理与否进行考量.我国刑事立法中存在诸多诽谤罪名,作为广义诽谤法而存在的《刑法》第103条第2款、105条第2款的立法设定并不符合比例原则,作为一般诽谤法存在的《刑法》第246条也存在一定瑕疵,应在现有基础上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13.
心理调适功能是伊斯兰教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对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受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可能会出现某些不健康、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为安全感缺失心理;悲观失望心理;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隔膜、戒备、防范心理;民族偏激心理和民族敌视心理;崇洋心理与盲从心理以及被动参与民族分裂活动的无知心理和无原则民族认同心理;宗教认同、跨国界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错误心理.对此,可以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将不正确的民族心理予以矫正,使之复归到有利于国家边疆地区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路子上.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法治下的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国内很多著名法律学者已有很精辟的观察和论述,但基层司法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工作同样值得关注.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根据这一情况,创造性地制订了少数民族民间调解员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给我们对于如何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法经济学的当代图景是多元而复杂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研究视角来看,出现了基于性别、哲学、政治和社会影响等不同的新兴法经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认识论和法律方法论上相互争鸣,共同推动了法经济学的发展,其间的争论和分歧正好给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和洞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法律实践所针对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在乡村社会中,法律实践者(机构与成员)不得不在非均衡的资源中,在国家法理与乡土知识间寻找平衡点.司法所既具有法律实践的专业性,同时又因资源与权力问题与其他乡镇机构一样具有自利性.无论是旨在学术的"理解"还是指向行动的"改革",都不能忽视此类平衡法则对法律实践者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尼卡”具有证婚效力,“塔拉克”具有解除婚姻效力,两者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婚姻习俗.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也是国家权力介入婚姻关系的两个重要环节.当下,“尼卡”仪式和结婚登记相结合,发生双重效力;而“塔拉克”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男方有权单方解除婚姻关系,但三次“塔拉克”之后,诉讼离婚或协议离婚被视为当然的结果.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应是在细致、全面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审慎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的赔命价——以民间法为研究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赔命价曾经盛极一时却始终难以跳脱民间法的宿命;现实中,赔命价遭遇国家法的放逐甚至打压却生生不息。赔命价将向何处去?当下,关于介绍和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恢复性司法,这种与赔命价在理念上和机制上都存在诸多暗合之处的司法模式,能否为我们解开赔命价命运的"戈尔迪"之结提供思路上的启发,为赔命价摆脱其尴尬现状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9.
户籍法律规范一直是解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行之攻坚力量,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尤其是产权理论,在推进一项新的社会制度之有效变迁方面举足轻重,在一部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同样是中流砥柱,对探索制定一部统一的《户籍法》,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宗教组织是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组织,以伊斯兰教清真寺为例,在宗教组织与历史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其实践逻辑可以归纳为内生价值逻辑即信仰的逻辑、慈善福利的逻辑;外生规范逻辑即参与式发展的逻辑、制度维系和变革的逻辑、利益的逻辑。研究宗教组织的实践逻辑,有助于发挥宗教的积极功能,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新的视角或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