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市是祖国南方的大城市,那里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纪念馆,长洲要塞,白鹤岗炮台,北伐纪念碑,东征烈士墓,中山公园,黄埔军校旧址……多年来我很想去广州看看,特别要去瞻仰母校旧址——黄埔军校,今年终于如愿。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军事政治学校。它是孙中山先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结出的革命硕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黄埔军校师生站在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最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中国的革命自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合作,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战争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当今,历史的发展又把国共两党的关系推向了转折关头,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并款款走向历史舞台。因此,从历史的借鉴中探讨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调适对策,使第三次国共合作沿着时代的轨迹迈进。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创造北伐大进军和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辉煌壮举。■国共两党两次“大的分裂”给了日寇入侵中国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岸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与隔绝。■由于国共两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最终使两党跨越台湾海峡实现了再度握手。  相似文献   

4.
《春秋》2016,(6)
正政党协商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党际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高形式,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协商逐步形成。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具有政党协商的性质。这种协商是以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进行的,它推  相似文献   

5.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诞生,被称为现代中国第一所革命的军事政治学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件大事。研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必须研究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还必须从国共两党合作筹备黄埔军校说起。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5,(8)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作为一战后的经济第一强国,在20世纪30年代奉行"中立"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但这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促使国共两党之间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了以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7)
20世纪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的两个"中国之命运"论战直接指向的是战后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前途,焦点集中于两种社会制度选择的对立与分歧,围绕"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的激烈论战,深刻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中国共产党人利用这个机遇把握时代走向,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述抗日战争中党的建设的指导原则何华珍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奋起抗战,实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在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着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反映不同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9.
我们旅居全球的三千多万华侨华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在近代曾经两次于中国安危的关键时刻,团结起来,为中国的前途作出贡献。第一次大团结,支持了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革命,推翻了封建腐败的清朝政府。第二次大团结,支持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史上,有过多次不同的军事集团之间建立军事互信的情况,如上个世纪30年代,十九路军与工农红军在闽赣地区的军事互信,西北军、东北军与工农红军在西北地区的军事互信,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停战谈判期间短暂的军事互信协定.这些案例的历史启迪,于今天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袁永强 《传承》2008,(10):10-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危机关头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点:各阶层、派别加入和全民参与;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合作为主,形式上形成了摒弃内嫌,一致对外的合作局面;没有固定的统一战线纲领;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两大主要政党。两党的恩怨分合,不但对两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与中华民族利益息息相关。在抗战胜利后50年的今天,研究抗战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的这种“分”“合”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展望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关系走向,对争取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抗战前夕的国共两党正经历着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十年“围剿”和“反围剿’故争。随着国民党“围剿”的不断升级,不仅使两党蒙受了重大损失,同时也为日本侵略者扩大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1931年“9·18”事变前,日…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新领导人马英九5月20日宣誓就职后一周,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便立刻率领一个16人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展开了国共两党新一轮的工作会谈,国共两党合作的崭新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4.
“一登莫干、两至匡庐,两党得以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这是周恩来总理对1937年他与蒋介石在莫干山举行会谈的总结。诚然如是,“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莫干山不仅保存下民国要人登临造访的岁月印迹,而且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峥嵘岁月,自然也成为日后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一道历史文化桥梁。  相似文献   

15.
1946年6月底7月初,国民党悍然撕毁国共两党达成的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经过8个月的作战,蒋介石军队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于1947年上半年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以主力一部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同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主力,解放了…  相似文献   

1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的危机关头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点:各阶层、派别加入和全民参与;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合作为主,形式上形成了摒弃内嫌,一致对外的合作局面;没有固定的统一战线纲领;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史兰 《黄埔》2014,(1):80-81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  相似文献   

18.
正"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但是他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  相似文献   

19.
辛旗 《黄埔》2011,(1):16-17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第二次携手合作,  相似文献   

20.
黄埔书讯     
远声 《黄埔》2007,(3):63-63
《中国黄埔军校》陈宇著解放军出版社定价59.00元本书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对黄埔军校的创立、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