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江 《党史博览》2008,(9):10-13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相聚茅草屋中,在当场写下的一纸字据上,按下17个于印和4个印章(其中严宏昌按了两次印南),代表全队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盏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相似文献   

2.
2004年初,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的沈浩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三年。 走进小岗村,所见所闻出乎他的意料。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第一次党支部会议上,  相似文献   

3.
正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集体土地承包到户,搞起了"大包干"。其做法是生产队与每户农民约定,先把该缴给国家的、该留给集体的都固定下来、收获以后剩多剩少都是农民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将记住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前夕,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了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研究,高度评价了小岗村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创举,郑重强调了家庭承包经营政策长期不变,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这对于我们总结安徽农业改革的历史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8,(10):31-31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相似文献   

6.
<正>沈浩挂职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6年间,推动小岗村走上了致富道路。村民三次集体摁下鲜红的手印,要求留下这位"离不开的好干部"。2009年11月6日,他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在村西那间十几平方米简陋的小屋里,他住了6年;在村东那块冰冷的墓地里,他却要住到永远!他把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献给了这块他挚爱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45岁,生命本像当空的太阳,可沈浩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走了.…… 悲痛瞬间爆发。这个当年以18个红手印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小村庄,一夜之间再次摁下一纸的红手印,他们要留住他,永生永世。  相似文献   

9.
“大包干”——农村改革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把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各地在贯彻过程中,试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比  相似文献   

10.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到处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这惨痛教训,使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建立自己革命武装的重要性。遂决定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党所掌握和影响的二万多国民革命军,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并按预定计划,挥师南下,挺进广东与东  相似文献   

11.
余生也晚,农村土改没有赶上,合作化还依稀有记。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及打倒“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农民再度翻身,发财致富,起楼盖房,这些都身历其境。加之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后来当记者又泡在农村,农村之事,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小岗村的﹃生死契约﹄到全面改革王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这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第一次革命,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步的。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等。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学者和当事人做过区分,但大包干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著作和宣传文章看法不一。揆诸历史文献,大包干概念的核心内涵有三:其一,大包干的前提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其二,在统一计划下,大包干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组,不是户;其三,大包干基本的核算分配方式是在生产队统一分配方案下,由作业组来核算分配,作业组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分配单位。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江淮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它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的闸门,迅速改变了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并成为我国全方位改革的先导。同60年代初安徽的“责任田”和曾希圣的名字紧密相联一样,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的“大包干”是与万里的名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划时代的里程碑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北京铁路分局是一个拥有8000多名职工,46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在管内2351公里的钢铁运输线上,每天运行着267列客车,715列货车。1987年,共发送旅客5800多万人,发送货物4600多万吨,运输收入达11亿多元。北京地区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今北京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有京哈、京广、京包、丰沙、京承,京痛、京秦、京原8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  相似文献   

17.
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收多收少都是我们自己的!"20世纪70年代末,这首出自安徽省凤阳县城南公社岳林大队岳北生产队的大包干到组歌谣,传遍全国。它不仅对推动我国农业大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被国家教育部编入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对全国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这段历史也很有意义。笔者是在1978年4月由地区机  相似文献   

18.
沈浩:今日小岗村的“引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建》2008,(5)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包干"后,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在随后的岁月中,小岗村的脚步一度放慢。直到200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仅有2000元。  相似文献   

19.
潘滨 《廉政瞭望》2010,(3):40-41
陈桂棣、春桃夫妇是连夜逃出凤阳县小岗村的。 他们有一个为人熟悉的身份——《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当时,他们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奔突15里路,从小岗村来到小溪河镇。在镇上的私人招待所,他们急忙收拾好半个月来整理的访谈资料,“万幸,这些东西还没有被劫走”。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1月,黔东南自治州剑河县委组织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请示。两张A4白纸,上面用潦草的字体写着:"我村‘两委’及全体党员,各组干和广大村民强烈要求上级党委,望能继续留任我村县派驻村干部李荣忠同志的驻村时间。"白纸的后半部分,是70余个签名,密密麻麻地盖着红手印。事实上,这是剑河县委组织部第二次接到要求李荣忠留任的请示。柳川镇返排村的村民两次递交申请,共摁下98个红手印,要求留下这位深得民心的代理支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