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和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对学风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丢"老祖宗",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基本原则、最高目的、活的灵魂和精髓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形成了他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4.
崔德华 《探索》2006,(4):23-27
1992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必要对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群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体地位,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创新手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也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总结邓小平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与武装人民,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分析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在总结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改革为核心的动力观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动力观在当代中国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邓小平抓住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提出和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在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基本前提,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基本途径,把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不断总结经验作为不竭源泉。邓小平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表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邓小平和谐思想的研究为线索,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中国化的进程与成果,阐述了邓小平和谐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及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关系,并就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重要启示的邓小平的活力观、稳定观、代价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即能够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能够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能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从哲学理论思想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实践观,对"十年文革"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世界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代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辩证本质关系,并对改革社会关系的政治实践进行了全新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赋予了邓小平的实践观以时代特征,创新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斯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性,用实践标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他完全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充分依靠亿万中国人的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文章侧重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表现的科学的历史观、时代观、实践观、创新观、得失观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国内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和庄严宣示,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和根本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结晶,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指导。因此,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不是专门的历史学家,但他的特殊经历使他与中共党史有着不解之缘.他对党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党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重要事件和人物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所蕴含的史学思想,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党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留给党史研究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待领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为此,邓小平总结了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实际,提出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关于领袖的理论观点,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方面:一、正确地认识领袖的作用;二、正确地宣传领袖及其思想;三、正确地评价领袖及其思想;四、正确地理解以领袖名子命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在哲学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邓小平更注重对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尤其是对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点论和重点论、普遍性和特殊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鉴于马克思的特殊历史地位,其本人对自身理论的评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对其本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解读是为必要.马克思从认识基础、产生前提、发展动力、外部契机、内容、特性、使命、命运的角度论述了何为马克思主义;从坚持、运用、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其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人科学地认识、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下中国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明的发展依赖于制度。邓小平从制度文明入手 ,论述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制度 ,改革各项具体制度 ,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的问题。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重在发展和建设 ,“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协调发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洲 《理论学刊》2004,2(12):17-20
邓小平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出发 ,审视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从而深化了对机遇的认识 ,形成了邓小平机遇观 ,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巨大成功。邓小平机遇观的本质就是认识机遇、抓住机遇、运筹机遇 ,求得中国社会的跳跃发展。邓小平机遇观为我们紧紧抓住 2 1世纪头 2 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姜晓丽 《探索》2011,(4):8-11,27
邓小平的错误观具有四个认识维度,即追寻认识前提的哲学反思、尊重典范事实的历史批判、挖掘指引未来的探索方法和充实人的本质的生成方式。运用这种错误观思想,要坚持客观原则、理性原则和发展原则,把历史的真实性、标准的正当性和经验的合法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