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河南省螂陵县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工作,真正让群众当家做主、决定自己的命运,万千泥腿子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激发起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大提高了人的素质,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民经济上自主,带来政治上自治的必然结果。村民自治的成功,宣告了数千年封建传统势力的彻底失败,它是民主与法制的胜利,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十之八九,妥善地没决了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也找…  相似文献   

2.
刘宇阳 《传承》2012,(18):67+85
曾经在世界上多国家流行和传播的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在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诸多的派别门类,他们的理论之间有某些微小的差别,但实际上,它们基本都是以反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具有不同于其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特征,因此,对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警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警风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日常行为中主要是警务活动中所产生、形成的作风、风格、风气,它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纪律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其基本特征:从形成主体看,体现为群体性;从显示系统看,体现为行业性;从影响层面看,体现为广泛性;从结构位置看,体现为表层性;从表现形式看,体现为可控性;从警风评价看,体现为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如何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远影响?从方法论层面看,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基于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关系视角,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历程、百年党史等多维历史坐标中予以审视,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才能看得更加清晰而立体。  相似文献   

5.
加入了文化的村庄是长寿的,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城西北面的德厚镇乐西村,正是这样一个村庄。这个壮族土支系聚居的村落,方圆十数公里内,竟然层叠了许多“文化机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这种村落文化自由发展了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6.
就社会的纵向结构而言,于经济、政治之上则是文化。文化虽然最远离经济基础,但其本质上依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在发生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演化。而认识、把握这种演化,引导文化伦理精神的生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一环。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经过20多年的文化演变与建设,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已具雏形,她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多元化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而,与这种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依法为治的社会状态。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社会主义法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不  相似文献   

8.
向云驹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文化空间或曰文化场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独在的文化场,即具有一定的物理、地理空间或场所,  相似文献   

9.
《观察与思考》2018,(2):20-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演进,成功把中国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逻辑演进,成功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和“三步走”发展的逻辑演进,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逻辑影响,打破了西方世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神话,冲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道路的话语权的垄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引进和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已成为保证治理整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进行的当务之急。但由于实践的短暂和理论与制度的欠缺,目前人们对于竞争机制的概念、社会主义的竞争机制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因而很有必要作专门探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使历史成为实践的内涵和本性,实践概念承载的是历史性思维,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重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詹贤武 《新东方》2005,(11):27-31
村落所具有的物质化的自然空间和非物质化的文化空间,能够承载村民生活的各种情境,展现其风土民俗和村民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海南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海南村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而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程度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海南村落作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文化地域特征,而这种文化地域特征往往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宅屋的形式和结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为海南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的生态村落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卢鹏 《今日民族》2011,(7):21-23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在当地哈尼村寨,村落不只是自然的聚落,更是能够给村民提供安全保障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从经济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现实的变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的性质、功能与绩效进行深层反思。摈弃构传统的中学德育观念和目标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学德育的需要,推动着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一、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是指当代中学生在日益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对传统中学德育的严峻挑战是,中学生热切希望按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那些不能满…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是领导管理学科的基本原则和突出特征,这表现为其理论体系的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在运用领导管理科学时要注意把握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宋银桂 《求索》2008,(5):93-9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与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均贫共富观念的契合,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化背景、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邓小平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的透彻理解,且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领导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研究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研究其综合性,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领导管理学科的综合性,是系统论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总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现代领导管理学科的综合,同传统的领导管理综合,虽然有某些继承和某些联系,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很大不同。领导管理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艺术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涵盖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运动系统,从而实现了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发展和历史性飞跃。成就和变革是有机统一的,成就包括变革,变革是成就的重要内容,成就和变革都具有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共同体现出了历史性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二元对立论”或“传统阻碍论”几乎已成为许多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共识。但是 ,在浙江南部的一些宗族村落 ,村落家族文化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 ,在不断变革中顽强地生存着 ,并与现代化在差异中契合 ,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范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德育理论的科学化、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是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道德教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 ,也预示着我国德育改革的未来趋向 ,值得引起德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