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吹牛者“税”好老马据《经济日报》载,山东泰安市针对久治不愈的虚报浮夸顽症下了一帖重药──吹牛者也得收“税”。某乡为在全市乡镇30强评比中获胜,虚报产值1个亿,查出后被取消参评资格,主要领导受到严肃批评;两乡镇党委书记虚报经济和计划生育指标,爬上了副...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去看望刚从南方回来的老朋友孙某。他说:“南方几个省确实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可就是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日益严重起来,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后果是不堪设想啊!”说完一个又一个事例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种对浮夸风的忧心忡忡,决非是“杞人忧天”。 我回到家里,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不知为什么,孙某所讲的那些浮夸现象总是在我的脑海里过“电影”,久久不能忘却。有这样两件事,我记得十分清楚。一件是:某省在讲1993年粮食产量时,几次报告中居然有几  相似文献   

3.
结缘     
那是1995年12月的一天,车间杜书记在一次学习会上号召大家订阅《共产党员》杂志。我立刻忐忑不安地问道:“不是党员的也可以订阅吗?”杜书记回答:“不但可以,而且热烈欢迎。”说句实在话,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是党内发行的,只有共产党员才有资格订阅呢。每当有人拿着《共产党员》从我面前走过时,我就从心里羡慕他(她)。我想:他(她)一定是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听了杜书记的话后,我便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一份《共产党员》。就这样,我与《共产党员》相识了。 如果说当初订阅《共产党员》是为了响应号召的话,那么现在我却是从心里喜欢上她了。刚开始拿到《共产党员》的时候,我只是盲目地随便看看,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我是越看越爱看,于是便认真地学了起来。通  相似文献   

4.
良言拒贿《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才能佩戴!”子罕回答:“你有你的宝贝,我也有我的  相似文献   

5.
党史博采     
毛泽东谈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叶永烈在北京采访时,访问了六十年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一位重要“秀才”。据这位“秀才”回忆,毛泽东在1963年主持讨论《二十五条》(即《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时,曾多次谈及遵义会议。他记得与毛泽东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在长征以前,在政治局里我只一票。后来我实在不行了,我就先  相似文献   

6.
刘建明 《奋斗》2010,(6):62-62
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宋朝航运和船场皆官办.有人钻管理上的漏洞,损公肥私.如造船用钉,官船多虚报。因为这里有一个“空子”.钉子钉在船体里,既不能称重量.也难以点数目,所以历来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后来许元出任发运判官(负责水运工作的官吏),他对工匠虚报多领船钉的事早有所闻.决心除此积弊。一天,他来到造船工场,下令拖出一条新船,  相似文献   

7.
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我撰写的两本人物传记《笔下千骑》、《徐悲鸿的故事》以后,常有朋友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报社的记者,怎么忽然写起了画家?是不是今后要一本一本地写下去?”回答这个问题,真是简单而又复杂。我写  相似文献   

8.
《古今谭概》里有这样一则故事:隐士在街上碰见一个乞丐向路人讨钱,声音很凄婉,却没什么人搭理他。于是隐士跟乞丐说:“喂,叫花子!这样要饭,鬼才睬你呢!不如叫我一声太史公爷爷,我赏一百块铜板给你。”乞丐觉得这笔生意不错,赶紧连叫了三声“太史公”。隐士一听,高兴得要死,连钱带包通  相似文献   

9.
在“大跃进”十分热闹的1958年,67岁的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条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增添新力量,三百余名优秀分子光荣入党——郭沫若、李四光、李德全、钱学森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很快,郭沫若就将入党后的感想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1959年元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这就是当时及后来为许多书籍收录,并广为报刊引述的《学习毛主席》。当时的郭沫若,在青年人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在文章中这样说:“近几年来,我内心有件很遗憾的事,就是有些青年朋友在说:‘郭沫若也没有入党,我何必…  相似文献   

10.
坐网与耐烦     
童话《夏洛的网》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天,蜘蛛夏洛告诉小猪威尔伯,人类用8年时间建成一座大桥。威尔伯天真地问:“人类是在大桥上捉甲虫吗?”夏洛说:“不,他们不捉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桥上走过来走过去,总以为另一边有更好的东西。我很高兴我是一只坐网的蜘蛛。”威尔伯又问:“坐网是什么意思?”夏洛答:“意思是我大部分时间坐在网上,不到处走。好东西我一看就知道,我的网是样好东西。我机还可以好好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革”,作为一场悲剧、闹剧、惨剧、丑剧,早已降下大幕。 为了写作百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衰》,这几年我访问了许许多多卸了妆的“文革”演员。我发觉,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变得冷静、客观,对着我的录音机话筒,滔滔不绝地回首往事。一位原是研究历史的“中央文革”的成员对我说:“我的历史教训之一,就是写文章不实事求是。我把我的历史教训告诉你,希望你在写作中遵循历史的原则——实事求是。司马迁的可贵,就在于实事求是。我跟你谈‘文革’,也愿本着这样的原则——实事求是。”如此坦诚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动。这样,我们之间不再隔着鸿沟,而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撩开“文革”迷雾,写出历史真相。 我翻阅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重听一盘又一盘采访磁带,写下这篇采访手记,算是写作《“四人帮”兴衰》历程的一点回忆……  相似文献   

12.
读者之页     
我把2000年第一期《党员干部之友》带回家后,家中老少和左邻右舍都交口称誉。《党员干部之友》的文章,一是真实可信,寓意深刻,二是语言精练,通俗朴实,三是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浓厚。《硕士村官——李兰蕴》我反复看了三遍,不仅叹服作者的大手笔,而且被李兰蕴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最明显的地方如:“啄计划用三年时间凝聚民心,没想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他时刻提醒自己,“想事要公,办事要平,为人要正。”还一再向记者叮嘱,“千万不要宣传。”我衷心地希望这样的“村官”越来  相似文献   

13.
从《望》上读到的这样两件事已有一些时日了。一件是某省农民刘福民因妻女被拐卖而找到镇派出所,要求惩治罪犯反而屡遭毒打。刘为此上访10年未果。其县有关负责人竟在刘的上访材料上作出令我辈根本想象不出的批示:“到银河系找外星人解决”、“到月球找秘书长处理”。另一件是浙江省玉环县一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冬怕冷夏怕热,出门怕路远,使得一位向他求助的荒山承包大户一年找他80多次居然都“请”他不动。勾起我对上述两件事回忆的,是因我在今年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上又读到了这样一则报道:江西省都昌县周溪镇部分群众近年投资1700多万…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三条新闻,让我发现一个“秘密”:不少贪官,都上过“光荣榜”。新闻之一:《“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被“双规”》。说的是深圳市中级法院原副院长裴洪泉。他不仅年年被本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而且还获得了全国法院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虽然91岁了,但在这样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面前,我毫不退缩与畏惧,因为我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人问我,经常与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为什么没有被感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得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就是说本身正气充沛,任何邪气病毒也侵  相似文献   

16.
咨询处     
支部书记有权私下填《人党志愿书》吗? 我村党支部书记在多数党员不同意发展某人入党的情况下,未通过支委会,私下与一位介绍人商量,偷把《入党志愿书》填上,并说:“我是书记,有权这样做。”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有权阻止党支部书记这样做吗? 桦甸市白山镇平岗村 余芳 关于发展党员的组织程序以及必须履行的手续,《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都有明确规定。申请入党者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后,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本刊今年第2期“编辑人语”刊登了《告诉我,您对本刊满意吗?》一文后,编辑部不断收到读者的来信。信首大都这样写着: “编辑同志,我回答你……”接下来的内容虽不尽相同,有的观点还大相径庭,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却是相同的。有的来信说,我对贵刊十分满意,多年来,我是伴着《共产党员》成长起来的,这里刊登的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来信说,我爱读《共产党员》,因为它常常刊载我们身边的党建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读起来感觉亲切;也有的  相似文献   

18.
我提出“一分为三”(“三分法”)的哲学命题。到现在已整整10年了。在过去的10年中,对这一命题,赞成、支持者有之,商榷、批评以至谩骂痛斥者有之。1991年5月,朱兰芝同志发表了批评文章——《“一分为二”的提出及其哲学内涵——兼与“一分为三”论者商榷》(《理论学刊》1991年第3期第74--79页。以下简称朱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其中主要是与我商榷,所以我必须再次进行答辩。一我为什么要提出“一分为三”(“三分法”)的命题?我起初是基于这样三点考虑的: 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革”是从文艺界开始的。对于文艺作品总是划分为香花和毒草两大类,除了香花就是毒草,不是香花便是毒草,反之亦然。这样就必然要把许多无害的中间作品也打成毒草。从文艺界推广到政治领域,那就是革命分子、反革命分子的划分。这也就必然要把不革命分子打成反革命分子。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在1939年就说过不革命分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第10期《共产党员》杂志刊登的一篇短文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作者在县机关工作时,他的父亲与“法轮功”沾上了边。他知道了这件事后,马上就为父亲订阅了《共产党员》杂志。从那以后,他父亲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还把杂志上刊登的有些文章推荐给别人阅读。当国家依法取缔邪教“法轮功”的消息发布后,他的父亲在恍然大悟之余感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员》杂志帮我明辨是非,说不定我也会上李洪志的当。我要动员我那几个老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订阅《共产党员》杂志,好好学习,以免以后上当受骗。”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高兴,我们的党刊为发展党的事业,为维护国家利益,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做了有盖的工作。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像《共产党员》这样有较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内涵,在期刊界享有较高声誉,在全国有看广泛影响的刊物,它的读者不能只局限在党内,而应当努力扩大党外读者群,使这些代表先进文化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先锋队》1996,(10)
毛泽东批评浮夸风谢静宜在刊载于《传记文学》的《毛主席在外地视察的日子》一文中写道:据我所知,毛主席对一度出现的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很不满。比如他对当时天津郊区一块实验田的看法。一次我问主席:"参观天津实验田我没去,听说小孩子上去掉不下来,鸡蛋在稻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