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把握"五个一",促进"两个健康"刘倩(讲师):新修订的《条例》进一步理清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基本思路,其重点在把握"五个一"。"一个基本",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实践这一制度来开展的,工作中要积极地制定、宣传和贯彻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一个主题",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更是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一个关键",即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对我国政商关系发展的介绍,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的探讨,提出两者是呈正相关关系,即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促成新型政商关系;辩证统一是两者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学概念,亦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认为从微观个体上看,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能够精准地表达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即具有国际视野,凸显创新精神,强调家国情怀。当前,企业家精神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诸多严峻问题,应按照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总方针,一方面进行鼓励支持,一方面进行教育引导,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环境,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多元关系网络,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创新的价值意蕴,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看,在于非公经济统战工作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看,在于运用统一战线方式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执政价值。创新统一战线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内在要求。创新统一战线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的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要革新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推进"两个健康"工作;扭住重点,提升统一战线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质量;创新机制,加强统一战线服务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工作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为何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两个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促进"两个健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如何促进"两个健康",从组织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工商联等人民团体、行业商会等新社会组织要培育提升促进"两个健康"的组织领导、战略管理、沟通协调、引导、服务和监管等能力。从社会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综合素质,打造守法、诚信、创新型企业,营造良好舆论等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将非公经济"两个健康"作为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习近平关于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思想立足长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非公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本文试图对习近平关于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思想进行梳理,从为什么要促进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是什么样、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三大问题着手,对习近平关于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必要元素,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既有信念的"坚守"和"变化"。新时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既是巩固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关键,也是开展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两个健康"是工商联的工作主题,"两个健康"工作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同时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能机械地对立和割裂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做好"两个健康"工作,必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两个健康"作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习近平关于"两个健康"的思想论述和促进"两个健康"的工作部署,发端、产生于他在闽、浙、沪工作期间,形成和成熟于在中央工作特别是担任总书记后的两次重要讲话,体现了时空上的跨越和发展。习近平"两个健康"思想立意深远、脉络清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凸显一条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完善的;抓住一个关键——强调从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解决制约和阻碍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一个主题——进一步阐述了"两个健康"的内在联系;着眼一个目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明确一个关系——致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一个载体——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两个健康”要求的重要内容。创新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领会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的内涵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歌德这个“世界文学”的肇始者并没有对“世界文学”进行界定,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对“世界文学”的具体内涵做出说明,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关于“世界文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主张。在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分别都需要重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公安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对现行法律逻辑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增加一部分数理逻辑知识,把"范式"纳入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伟 《理论前沿》2006,(8):13-14
“青春创业行动”是一项以激励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文章对“青春创业行动”的“四轮马车”模式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都不是刑事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论”与“法律真实论”之争是关于诉讼认识的观念之争 ,而不是关于刑事证明的标准之争。两者虽然在表面上就刑事证明标准展开了争论 ,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学界将两者之争视为刑事证明标准之争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错误概括以及对证明标准的主观性的忽视甚至否定 ,是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涉及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吉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