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明大观》2001,(11):58-59
这篇言论根据丁关根同志考察三明时有关讲话整理编写,发表于本刊1993年第4期。文章发表后。《福建日报》头版头条转载。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光明日报》也作了转载。不少单位还组织学习这篇文章。以指导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7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对于今天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此文获1994年度福建新闻奖二等奖。——编者  相似文献   

2.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当天,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15年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大》2009,(17):1-1
前不久,《中国人大》第十五期有关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几篇文章被编发上网后,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有多家网站予以转载。其中有的文章被一百七八十家网站转载,  相似文献   

4.
这是1988年4月为纪念真理标准讨论十周年写的一篇文章,今年是这场讨论二十周年,本应再写一篇纪念文章,但由于视力不济,力不从心,今将此文重新发表,以资纪念。作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接着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相继转载。于是,究竟什么是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还是“最高指示”,或政治权力?这样一场讨论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震动之巨大,争论之激烈,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  相似文献   

5.
互动平台     
<正> 谁动了我的标题?编辑同志:您好!一段时间以来,我的一些文章经常被转载,标题被篡改的现象也就成为了司空见惯。如果说标题改得好也就无所谓了,可是一些媒体偏偏是强奸作者意图,从你的文章里生搬硬套摘一些词语来作为你的标题,或者干脆就凭空想像给你乱安一个标题。比如,我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明明是"期待某案件公开审理",结  相似文献   

6.
一场具有广泛性、现实性、指导性、深远性的大讨论吴振坤(时任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理论动态》组副组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公开面世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首先是舆论界反响非常及时广泛。仅在两天之内,全国35家省市以上大报有25家转载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刘益善 《世纪行》2013,(4):18-20
写这篇文章,我本拟用"中国GPS之父"作题目,但遭到文章的主人公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经南院士的竭力反对。我说这是他家乡的报纸《长沙晚报》提的,那是2004年的一篇文章。刘经南说,他是搞科学研究的,在GPS系统的研究中,他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万万不可用文学的夸张来描写他。我只能惋惜我的这篇文章失去了一个好题目。毫无疑问,刘经南院士在中国GPS的应用与发展中,  相似文献   

8.
缘起——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之所以选择“大学生眼中的高中生活”这个研究题目,是源于2003年4月在北大“一塌糊涂”论坛上转载的一篇题为《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西门吹雪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向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提出警告:我肯定你爱你的孩子,你于是把他送进黄冈中学,但那里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黄冈中学的教学方法,堪称应试教育的一绝!总结一句话,一切以考试为中心……黄冈中学的高中生活,实在是一个集中营[1]……这篇文章的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很多在校大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对高中生活的广…  相似文献   

9.
罗峰(以下简称罗):王老师,我读过您和谢岳博士合写的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这篇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而且还获得了去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大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撰文,阐述了他对近年十分流行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以及相关财税改革的看法(楼继伟《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新世纪》周刊2013年第14期)。这篇文章被冠以《财政部长:过多靠国家福利,幸福感不见得高》的标题转载到互联网上,立即引发了网民的热议和争论。  相似文献   

11.
《前进》2017,(9)
<正>作为党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以"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两论立报,营造舆论强势,做好新闻宣传,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坚持理论当家。新闻版重要版面转载好中央主要媒体有关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文章;在《理论周刊》一版,开设"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刊登专家学者的理论阐释文章;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公民导刊》2011,(7):56
真诚的声音遇到宽容的精神我与《公民导刊》文来信往已有11年,记得那是2001年3月,我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拙文《齐抓共管献疑》被《公民导刊》转载。不几天,我就收到了样刊、稿费和李主任的亲笔约稿信。转载一篇文章竟如此费心,这在当今是少有的,我被感动了。一个大西北的业余作者因此多了几位在大西南的朋友和老师。  相似文献   

13.
李自强 《今日浙江》2014,(22):62-62
正"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这句谚语见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意思是家中富有千金财富的人,怕屋瓦掉下来砸着,因此不会坐在堂屋檐下。史载,汉武帝喜好狩猎,尤其喜好亲自击杀熊和野猪。司马相如作为随从,写了著名的《上疏谏猎》,对武帝加以劝谏,希望武帝不要以身犯险,指出:"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司马相如认为,明察的人能远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它的出现,智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日前 ,记者从学报编辑部了解到 ,《学报》出版三期便取得喜人成绩。第一期《学报》刊发的陈宏光博士《简论行政诉讼适用规则》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刊物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准。喜讯频传 ,好事成双。七月份刚刚出版的第三期《学报》刊发的丁胜如先生《加入WTO对我国劳动立法与劳动关系的影响与对策》一文又被《人民日报》内参全文收录。这两篇文章的转载 ,标志着我院《学报》的办刊水平及文章质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同时对提升我院今后办学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院…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政策》2000,(7)
解读《政策》第四期 捧读第四期《政策》杂志,忍不住一气读完,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这一期有很多好文章。如“特别策划”——《聚焦中国世纪大开发》中的7篇文章,陈栋生、蓝勇的文章,“专稿”——《西部大开发湖北怎么办》中4篇文章以及“政策瞭望”、“人物”、“他山石”栏目中的文章都十分好,她们撑起了这一期的骨架和脸面。 在我看来,这组文章的编辑意图明确,编辑技巧精湛,选题策划确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金融危机引发的裁员风潮使得在大都市中的"白领"人人自危。网上疯狂转载的"金融危机‘白领’‘过冬’十大守则"等纷纷印证了这一恐慌。相对于"白领"的胆战心惊,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凤求凰"的爱情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便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是四川成都人,他自幼好诗书,学击剑,并且对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深得蜀郡太守文翁的赏识,被派到长安学习,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教授,教授蜀地的子弟.文翁去世之后,司马相如不甘心做一个教书先生,便到长安游学,谋求未来.然而几经努力却始终籍籍无名,加之父母去世,司马相如在山穷水尽之际,只能投奔自己的好友王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8.林觉民《与妻书》;9.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期我省一刊物转载新加坡报纸颂扬我国的政治制度,说我国政治制度表明了"一党制"的成功。此文是善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文章没有正确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必须作些澄清,以正视听。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相似文献   

20.
垃圾文章的提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武先生这篇文章一写,好像很有些为某些擅长写垃圾文章的科学工作者叫冤的感觉,或者说很多历史上很有名的文章经常被人认作是垃圾文章,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甚至都不敢说某篇文章就是垃圾文章,按照沅陵话来说:人有三截草,不晓得哪截好!是不是垃圾文章都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