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宅基地要实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政策。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财产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创设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在“三权分置”制度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宅基地资格权的主体,但新的宅基地使用权主体不应仅仅限于本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新的制度体系下,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应当不断扩大。本文从我国“三权分置”的历史演变出发,分析了“三权分置”的基本要义及三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党中央稳妥推进并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政策抓手,也是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依循路径,但有关宅基地"三权分置"中资格权问题,存在宅基地资格权派生逻辑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法律属性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权能内容之争、宅基地资格权取得标准之争等诸多争议.欲消弭这诸多争议,取得共识,需要厘清资格与资格权之法理关系,准确把握宅基地资格权之生成逻辑,合理界定其法律属性,审慎廓清其权能内容,科学界定其判断标准,对此,还需要对照各地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进行实践检视.由此,既可有助于澄清理论与实践中的认识偏差,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实践,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宅基地价值显著提高。“两权分离”制度已不能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三权分置”应运而生。农村宅基地指农民占有和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在此之前,国家对农村家政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其中三项权利是: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可以使宅基地在交易市场交易流转,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和建立“资格权”,在法律制度上有缺陷,农民对宅基地处分权有质疑,法律体制仍需完善,立法制度也有待加强。使宅基地“资格权”具体优化,这对于优化“三权分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宅基地收益权能的缺失、宅基地使用权归属不明、经营主体的融资难等困境,应该抓住试点地区调整实施现行法律的时间窗口,赋予宅基地完整权能以确认乡村民宿的经营合法性,按照宅基地“三权分置”思路明晰乡村民宿租赁双方对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权属关系,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现路径,走出乡村民宿发展的困境,形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为未来国家相关法律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动因在于坚守集体土地所有权、兼顾农民的公平与农业的效率。在农地"三权分置"政策与现行法冲突时,对"三权分置"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上体系化思维不够;在拟实现的目标上将政策目标进行最贴切的法律制度转化不够;对"三权分置"中"三权"的理论重点即权利本质及其如何实现的研究有缺憾。"三权分置"下中国农地法制改革的立法构架前提是:深刻理解该政策出台背景及其所导向的问题,分析该政策目标在现行法上不可实现的缘由。最后,在关涉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资格)、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具体制度时,应考虑以最低立法成本完成周延的制度设计,确保法律逻辑的自洽和政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使用权在创设时即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属性,具有“主体特定性、社会福利性、一户一宅”等特点,在法理层面阻碍了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无法满足由城镇化改革与城乡结构转变带来的大量继承需求。尽管自然资源部在2020年发文明确肯定了在房地一体主义下城镇居民亦可继承宅基地使用权,但仍缺少高位阶法律予以定论。因此,司法实务中的处理方式仍旧无法统一。宅基地使用权继承改革重心在于社会保障功能的维持。房地一体主义与房地分离主义对于宅基地使用权继承问题的底层解决逻辑是一致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有偿使用制度,以法定的租赁关系来明确权利人的占有权源,以此权衡宅基地使用权的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利用功能,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为破解农村土地人身专属性、农业经营粗放化、破碎化等问题,我国不断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与优化配置。但就普遍实施的出租、入股等非信托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依然不尽如人意。而以信托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对于盘活农村土地要素、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三农”、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明晰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当事人、明确信托财产的归属以及确立信托登记机制,从而建构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法律制度,是促进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大陆法系的物权法理论中,土地和建筑物的关系有结合主义和分离主义两种模式,并被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尽管各有特点,但通过制度比较可知,结合主义模式更具优势。在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尚未放开流转的情形下,与房屋所有权尚处于分离状态。应当改变和完善相关制度,令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一并流转即结合主义模式成为我国处理农村房地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论所有权、产权与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志泉 《工会论坛》2001,7(4):23-26
所有权与产权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 ,所有制的性质不能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 ,是企业的产权性质制约和影响着劳动关系的特征与状态。企业产权是一束行为的权利 ,不同形态的产权对劳动关系起着不同的作用。深刻理解所有权、产权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 ,才能深层次地把握劳动关系的实质 ,参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和职工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农村房地产应进行法律归制 :(一 )在房屋与宅基地的关系上 ,采用“附条件的二元主义” ,以地上权或法定地上权作为连系中介。 (二 )土地管理法中的“一个农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 ,修改为“一个农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三 )通过申请取得宅基地 ,申请者应享有社员权 ;通过其它方式取得宅基地的 ,可不仅限于社员权人 ,但此宅基地必须已构筑好房屋 ,且已有五年以上 ,同时社员权人享有优先权。 (四 )打破只有国有土地使用权才能市场化的格局 ,赋予宅基地使用权 (地上权 )在集体保有所有权 ,通过政府审批与登记 ,逐步进入市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项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流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考察了我国在立法上对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与态度,以及我国的司法实务现状,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旨在为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宅基地使用权采取的是有限制流转的做法,并且严格禁止农村居民的住宅和宅基地在城乡居民之间流转:这是由我国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和社会保障性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不合时宜,建议我国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逐步放宽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的提出和发展透视了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事实,思考环境权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综合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立法情况的基础之上,对环境权加以必要界定,既而厘清环境权与人权的关系,并借助传统权利、程序权利(如公众参与权利)、义务规定和人权法律最终实现环境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反思传统所有权概念立法例及其理论缺陷的基础上 ,深入考察了所有权的内在方面和弹力性 ,认为 ,为全面理解所有权概念及其终极支配性 ,应放弃弹力性的说法 ,并将目光聚焦在“人”身上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其流转受到我国法律和政策的严格限制,但社会对于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的问题一直存在激烈争议,因此亟待学理探讨。对宅基地使用权功能的分析,能够为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判断依据。宅基地使用权的根本功能是保障生存利益的实现,必备功能是利用宅基地取得收益。基于根本功能,该权利的流转有助于生存利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于必备功能,实现该权利的交换价值符合正义原则。通过功能分析的方法可知,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入手,揭示了目前我国宅基地的利用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目前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弊端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权利的界定众说纷纭,而关键在于权利的实现。权利实现有两个层面:由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和由法定权利到实然权利。在权利实现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权利的法定化,还要重视法定权利的落实。考察“耶和华见证人”教派宗教信仰权的实现给我们很多启示。在第一个层面上,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权利实现的标准;在第二个层面上,可以考虑以法院的司法认定作为权利实现的标准。而实现权利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摆脱无谓的口舌之争,以促进科技发展来真正实现我们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