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成都城市建城的标志和年代作出科学界定的问题,实质是探讨我国同类型传统城市文明的起源、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本文运用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对我国同类传统城市的对比研究,阐明成都是一座有4500年以上城市文明发展史并有2310年城市建设发展史的历史名城,认定公元前311年秦国张仪城是成都古典城市定型化的标志,是成都城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青白江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利用老工业区的优势 ,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加快青白江区经济发展 ,“走工业强区之路、构建成都工业高地”的战略部署 ,成都青白江区委党校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并对青白江区如何构建成都工业高地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哈尔滨市委党校市直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员赴重庆、成都等老工业基地进行学习考察。从这些老工业城市改造振兴的经验和做法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主要经验1.用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灵魂重庆、成都等城市几年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朱鸿伟 《先锋》2017,(5):66-67
新津新平镇宝墩村,有一处奇特的地貌,平坦的田野上,突然耸起一道高4~5米、宽十多米的黄土埂子,俯瞰呈巨大的横折形状,犹如一段残垣短墙。此处就是宝墩文化遗址,距今4500-4300年,早于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就此,宝墩文化遗址堪称古蜀文明发祥地。以考古价值而言,宝墩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确认。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新疆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恢复依法治疆基本框架、探索法治建设规律的实践,到贯彻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再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基本方略等发展阶段,新疆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和谐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南华 《实践》2007,(6):44-44
一、草原文化的产业化草原文化的产业化优势,包括草原旅游、歌舞、艺术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显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经济文化的双重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感受和时尚,这一切都体现在草原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上,肯定了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应有的贡献。内蒙古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框架逐步形成,后发优势日益显现。内蒙古这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按照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找到了草原文化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开拓了市场经济基本模式的突破口,打出了草原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应从历时性的维度即动态和纵向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也应从共时性的维度即静态和横向层面来总结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两个维度的分析和审视对于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方向,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启 《学习月刊》2009,(16):57-58
“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东起汉阳南岸嘴,西到汉阳钢厂.包括晴川、月湖两个片区。曾是闻名中外的“汉阳造”的发祥地.1893年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我国最早的近代工厂,建国后的国棉一厂、汉钢等大中型国字号企业都曾落户于这片土地之上。近年来.随着武汉新区建设推进的深入和汉阳城区产业布局调整的加快.原有的传统工业企业已经或即将从这里迁出。汉阳区紧紧抓住企业外迁、产业转型的重大契机.立足自身优势.利用企业搬迁后废弃的车间、厂房、设备等工业遗迹,本着“整体规划、整旧如旧、  相似文献   

9.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在经济、国防、科技、民生、文教、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利于客观总结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积累的重要经验,更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思路举措,以期早日实现"小康梦""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更好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需要从学理上总结40年来改革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坚持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党章总纲是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是整个党章的灵魂。改革开放40年来,党章总纲围绕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事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核心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与时俱进。党章总纲的历史演进,呈现出结构上稳定成熟、内容上充实完善、理论上与时俱进、认识上实事求是、目标上执政为民的显著特点。遵循社会发展、依赖党的成熟、根源人民需要,是党章总纲进行修改、得以成熟和不断完善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主要表现为:随着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事实展露,中国人懂得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质底。它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必需的"过度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倡导的"适度消费"模式的对立;在文化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将"贪欲"视为社会创新与进步的动源(动力之源与动向之源)的观念与生态文明控制"贪欲"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物质变換关系"的见解的矛盾。邓小平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在承认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综合、平衡与协调中国发展所需的各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尽可能向生态文明倾斜的对策。邓小平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不容否定的境遇中,他只能否定那种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现代化,代之以"兼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这使得他能在利用"资本逻辑"的同时限制"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文明作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态文明。因为既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反馈对立的质底,那么"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也就是本根性的。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只能降低其破坏程度,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破坏,就得最终超越"资本逻辑"。依据这种视角,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能算是"过渡性"、"中介性"的生态文明理路,它有待于接踵而至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超越并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创意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和创意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效果等方面探讨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并从政府部门、创意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等各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旨在进一步促进融合机制完善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致使工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矛盾凸显。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产业的共同持续性发展,需寻找生态文明与工业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的平衡路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农民传统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层面。1920-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农村社会传播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农村的革命活动既要破坏宗族组织以发动农民,同时在短时期内又不可能完全摧毁根深蒂固的宗族组织,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宗族组织来开展农民运动。士绅以其所特有的乡土权威在地方公共事务中发挥着法定权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920年代之初在农民中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必须争取得到进步士绅的同情、默许或支持,在他们所能容忍的限度内从事革命活动,这样可能减少革命初期的阻力;同时还必须结合农民的心理特点、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从事新思想的传播。农民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中国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运动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还要提高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劳动观”的阐述具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视角。对于前者,马克思一方面从具体中抽象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劳动价值──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具体中解读出工业文明的劳动模式(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典型)之本根上的人性悖论与反自然性,揭示其不可持续的质底。对于后者,马克思规定了“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内涵,剖析出个人、社会、人类三重视角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并提出了如何用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妥善处理这三重关系,以解决劳动可持续性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共识。采取自下而上方式,即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管理层不断搜集、整理、总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经提高和升华成为企业的精神文化。以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为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探索文化建设和文  相似文献   

18.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权衡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世界各国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建国以来我国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多次陷于放权收权的循环之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地方分权制,地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地方分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全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受到损害等。因此,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需要智慧与时间,更需要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4,(4):5-5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由工业文明催生的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本身不可持续之间的对立,是今日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超越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现与世界观,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此,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主导性需求升华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最根本性标志,因此,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物质性需求升华为社会性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工业文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共赢.在上述发展目标调整和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下述一些举措应是当务之急:科学地设计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消耗标准;创建全球治理的新体制,寻求B模式新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恰当再分配的途径与机制,实现全人类物质性需求的基本满足;建立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