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霞 《政法论丛》2011,(4):79-85
环境犯罪与单位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单位环境犯罪案件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追究单位环境犯罪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韩国率先成为发展经济与环保先进国家之一,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完善的环境刑事立法、特别是有关"环境犯罪控制特别措施法案"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环控法案"的突出特点是引入法人刑事责任的双罚制,通过对法人加重刑罚处罚来威慑环境犯罪。  相似文献   

2.
竺效 《政法论丛》2008,(2):76-82
我国现行立法主要使用“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污染损害”或“环境污染危害”来表达或部分表达环境侵权的涵义,而民法学者则使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污染环境侵权”“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和“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等相关术语。于是乎“环境侵害”、“环境侵权”、“环境损害(赔偿)”等概念成为一组话题相同、内容相关、客体相交(叠)、因果相联、混扰相“助”的环境法学科“御用”语词。对此,应首先以法律责任体系为基础,厘清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侵权民事法律责任等术语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以笼统的“环境侵权”来混用“环境侵权行为”与“环境侵权责任”这两个术语,使用时应加以区分。将来的相关立法应以“环境侵权”为核心术语。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佐群 《行政与法》2005,(2):97-100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是中国环境立法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分析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日本环境权理论和实践的新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环境权已成为现代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环境立法逐步贯彻环境权理念的进程中,我国应借鉴在环境权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成功的日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环境权理论研究,为我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环境权,并确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制度和程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环境权: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环境权来自人权。生存权位于人权的核心,而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不可剥夺、不可放弃和替代的权利。如果没有环境权,传统人权体系中的生存权就不可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环境权源于生存权,但超越了生存权,因此它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权。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环境伦理并不能为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充足的论据 ,而且在现实法律形态下也存在诸多障碍。学界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分歧 ,根本上渊源于对“法”概念的不同认识。建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法律体系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关于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体系是法律体系意义上的概念,不是立法体系意义上概念。环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应区别环境法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从狭义环境法的角度来看,环境民法、环境刑法不属于环境法。环境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法与具体法,其中具体法又可分为事务法和手段法。狭义环境法的确定对于规范环境法学研究,推动环境法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advanced in the journ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1,23(4):85-95
文章分析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认为该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 ,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的前身是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基础是1989年颁行的《环境保护法》。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虽然不是此次修法的直接文本,但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在奠定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础的同时,也为后来留下了一些隐患,成为此次修法的争论的起因。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是此次修改的直接文本,这部法律的存废之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在2011年年初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修法程序后,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修改草案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修正案"到"修订案",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几个"第一"。最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立最严格制度的要求,确立了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的地位,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确立对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指导环境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当下"主客一体"的革命性范式,彰显了相关论者范式建构的自觉,并推动了环境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但是,这种范式由于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价值序位而遭遇同样的困境,以理论建构为重心同样忽视了对应对环境问题实践的有用性的追求.环境法学研究范式变革应以"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指导,在一定限度内完成向"实践导向"的转变.重建现代环境法学方法论应该从主体要求、价值观要求、技术要求及规范要求四个维度展开,社会工程哲学基础上的创新恰恰涵盖了这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将社会工程的系统论哲学恰当地应用于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中.  相似文献   

12.
竺效 《河北法学》2005,23(8):35-40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规定了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听证”和“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听证会”两类制度。另外,在我国还有环境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并非上述意义上的“听证”,而是类似于英国“非法定听证”的一类新型听证。现阶段立法应规定,该类听证可以参照适用《暂行办法》,予以必要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3.
日本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俊驹  罗丽 《现代法学》2003,25(1):151-158
公害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破坏而产生的,目前,已成为侵权行为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日本的判例与学说认为,在因环境公害纠纷而引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可以以公害为理由请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和请求停止行为民事责任。这一见解,对完善与发展我国环境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立法和我国环境公害的司法救济制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Book Reviews     
Books reviewed:
Felix Dodds, Earth Summit 2002: A New Deal
Catherine Redgwell, Intergenerational Trust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llen Hey, Reflections on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urt
Carsten Schmidt, Desig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Incentive Compatible Strategies for Cost-Effective Cooperation
Steinar Anderson, Tora Skodvin, Arild Underdal and Jorgen Wettstad,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s: Between Integrity and Involvement
Alan Russel and John Vogler,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Biotechnology: Investigating Global Futures
Han Somsen, The Yearbook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Volume I, 2000
Petr Pavlinek and John Pickles,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cological Defenc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 Abramson and D. Thoedossopoulos, Land, Law and Environment: Mythical Land, Legal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5.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 in this Article
Participation and Litigation Rights of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s In Europe,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Network International Vol. 1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Law, Owen Lomas and John McEldowney (Eds.) Chancery Law Publishing Ltd.
Fisheries After Factortame, A.E. Munir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EEC and Britain, Nigel Haigh  相似文献   

16.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regarded 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crime in most countries; Iran is no excep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water and soil pollut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17.
Book Reviews     
Murley, Loveday (ed) Clean Air Around the World: National Approaches to Air Pollution Control (3rd edn) OECD Environmental Taxes in OEC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Fiscal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Charges
Boyle, Alan and Anderson, Michael (eds) Human Rights Approahces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ai, Meghnad and Redfern, Paul (eds) Global Governance: Ethics and Economics of the World Order
Keohane, Robert O. and Levy, Marc A. (eds)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id
Year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al Edition, UN Fiftieth Anniversary 1945 – 1995
Burnett-Hall, Richard Environmental Law
Lane, Peter and Peto, Monica (eds) Blackstone's Guide to the Environmental Act 1995
Shea, Edward E. Introduction to US Environmental Laws
Soulé, Michael E. and Lease, Gary (eds) Reinventing Nature? Response to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缨 《政法学刊》2000,17(3):27-29
环境侵害是现代社会的新型侵害行为,本文拟从民法学的角度,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民事救济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 Recurring themes in the literature on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is the leader–laggard spectrum and regulatory...  相似文献   

2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There are currently no adequate mechanism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