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大自然赋予长阳独特而富集的山水旅游资源,奇山秀水,鬼斧神工,传承数千年的巴土文化“古”趣天然、“土”味醇厚,90年代以来,我们立足于“山”、“水”、“土’、“古”的资源优势,坚持山水与人文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旅游与经贸互动,实  相似文献   

2.
欧阳剑波 《前沿》2012,(17):167-170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自于“文化自觉”的内在驱动力.审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与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轨迹,中国“文化自觉”之路之所以充满着困扰与焦虑,这与传统农耕文化的固化与阻力、近代以来文化的闭关与自觉意识的缺失、“左”的思潮和“全盘西化”的干扰、民族文化建设缺乏自我反省的延误、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等特殊历史背景和境遇无不关联.厘清与反思这一历史脉络,既是现时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和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中西会通”与钱钟书的文化“打通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对中西学的主要态度是“中西会通”,“中体西用”、“西学中源”都是其变种。随着《管锥编》的问世,近10年来,钱钟书的文化“打通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钱氏“打通说”与近代“中西会通”思想的源流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对二者进行综合的考察,以期于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中西学术的会通思想起于明末,大体有两种形态:从一般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重要社会思想家,其学说之创立,无不经东西文化之比较;狭义而言,举“会通”为旗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充分展现了一幅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 ,其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通过揭示“制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面貌 ,并分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国清 《今日浙江》2011,(18):58-59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富阳市就对黄公望和《富春山居罔》进行了大量的文化研究和资源开发。去年以来,更是紧紧抓住画卷圆合这一契机,提出了“重整山水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战略构想,策划开展了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关的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漫长的古代,湖湘文化与现实政治很少结合,以致湖南没有出现影响全国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也寥若晨星。到了近代,湖南发生的大事逐渐增多,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力行致用”的本性才得到发扬。至现代,湖南的名人已跃居全国第一位了。正如著名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①现在,让我们追踪历史的足迹,来探索湖湘文化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关系。(一)  近代湖南人才之盛,始于太平天国时期。自曾国藩建湘军,不但造就…  相似文献   

8.
自1986年至2000年,钱学森先生与我的通信,现在保存完整的共有56封。信的内容包括山水城市、建筑科学、建筑哲学与建筑文化等。1992年我将《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城市科学纵横谈》一书寄给钱学森先生,同年10月,钱老复信中提出“山水城市”这一“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结合”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据资料记载,钱学森山水城市构想的提出与深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说“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最早见诸文字是出现在1990年7月给吴良镛教授的信,可是孕育钱老这一构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试图通过严复选译的《天演论》来探析其文化倾向、文化态度与目的、文化创造力以及《天演论》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晓春 《今日浙江》2013,(22):53-53
龙泉的城市定位是“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山水古城”体现生态特质,“剑瓷名城”赋予文化禀赋,“旅游新城”展示宜居宦游晶质,也是龙泉城市发展的最终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化精神华东师大副教授李宏图博士近代以来,酉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精神,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它的核心为“理性与规范”,即在经济活动中,在谋取利润。赚取金钱时,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使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一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名词虽然对中国人来说 有些生涩,但对这种文化遗产本身却并不生疏。中 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也是一个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的“超级大国”。 近代以来,随着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 西学东渐,中国学人选择了“民间文化”遗产及 其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来表达所谓口头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并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要义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央城镇化会议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城乡建设要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在山水上做文章,强化“山城”、“江城”和“绿城”特色,并明确要求:要将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的“图底”,利用好山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建设山水交融、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的美丽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宣扬“奉献精神”,批评“见利忘义”的错误思想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我们在研究文化现象时,有必要回顾古代学者的价值观类型问题,以及它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价值论的名词是近代才有的,但有关价值的思想学说,则不论中国和西方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学者谈论价值观的问题,叫做“义利之辩”。所谓“义”、“利”关系有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何志勤 《当代广西》2004,(17):18-18
桂海碑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之中。直接把文字镌刻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称之为“摩崖石刻”。自隋代高僧海昙迁于开皇十年(590年)在七星岩洞口北侧最早题刻“栖霞洞”三字以来,桂林的摩崖石刻已多达2000余件,与西安并列全国第一。桂林摩崖石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吟咏山水名胜的诗词歌赋、记载游踪的题名题记。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是近代文化横向传承的“必由之旅”。“中体西用”具有同化与顺化二重机制。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顺化机制下的“外化”之路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同化机制下的“内化”之路。从“中体西用”经历“民主共和” ,再到“以俄为师” ,是“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模式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权威版本对梁启超的评说过于简单,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出的较大贡献,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和“群众文化”理论与实践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中国近代文学史应该把梁启超放在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新旧文明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在这个交点上,代表“上海文化”的“上海人”又都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断地为上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也不断地被“上海文化”所同化。因此,从相当程度上说,“上海文化”的种种鲜明特征,乃是国民心态在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折射与激发。于是,今天我们解构上海文化,实际上也是在解构我们的民族心态民族心灵:面对这样一个新旧交替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国人心态现在怎样将来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