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党员干部的信仰不仅关乎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乎国家的建设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党员干部信仰培塑是思想建党的重大课题,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功利化、多元化、现实化的消极影响,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弱化战略的干扰破坏,相关法规制度、机制体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党员干部信仰培塑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夯实理论根基、提升鉴别能力,在科学理论武装、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中培塑党员干部信仰,而且要注重文化滋养、加强法治建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中培塑党员干部信仰。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信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年的个人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乃至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高校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研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是和谐校园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和谐发展条件下大学生和谐成长的需要。应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爱丽 《世纪桥》2010,(23):70-71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是和谐校园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和谐发展条件下大学生和谐成长的需要。所以,要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是和谐校园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和谐发展条件下大学生和谐成长的需要.应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维护稳定,就应该实现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发展的和谐。只有在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下,大学生才能真正受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熏陶,摒弃不良因素的影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元 《世纪桥》2008,(12):42-43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是和谐校因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和谐发展条件下大学生和谐成长的需要。应建立和健全校因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兼有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特征的思想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辩护与批判、整合与凝聚、激励与动员、引导与稳定的社会功能,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以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路 《求实》2011,(Z2)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思想或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P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才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年龄结构上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信仰问题,既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7)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找到精神归宿,确立了人生目标追求。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科学信仰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问题愈加严重。本文从经济、文化、教育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努力探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期,实现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但难以发展,而且连现有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因此,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着眼于创新稳定理论、开拓稳定思路、完善稳定机制、破解稳定难题,牢固树立科学稳定观,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稳定环境。科学稳定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动态、公平、和谐、可持续的法治稳定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不稳定、信仰多元化、信仰世俗化、信仰功利化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多元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信仰主体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竞争力、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改善信仰环境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引导大学生充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巩固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掌握,为今后服务社会、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国清 《世纪桥》2011,(19):121-122
本文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等问题为着力点,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以稳定、就业、科学发展和和谐教育为切入点,做到以稳定为前提,以科学教育为手段,以促进和谐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学习月刊》2010,(12):122-122
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街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了街道党建工作、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文明创建、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潘晶 《世纪桥》2010,(7):95-96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完善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有两个维度,从内在维度来看要达到自我和谐,从外在维度来看要达到人际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了适应的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促进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同时促使大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回归生活世界,最终启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信仰主体辩证思维缺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误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滞后是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吕会庆  张巍 《世纪桥》2012,(5):124-125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要立足中国国情,突出时代性和主体性,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中,高校要从丰富理论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道德理念教育、完善实践培育机制、营造和谐法治文化氛围四个方面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