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出独有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自信之旗,确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应有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实现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激活;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创新之路,完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转化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与发展的理论根基与创造母体,后者是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念革新与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2.
高层声音     
《当代广西》2009,(21):15-15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是中国对东盟进行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所以,广西将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历史机遇来加快发展,推进全方位的开放。  相似文献   

3.
杨毅周 《台声》2000,(10):1-1
一个中国是客观存在。一个中国原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两岸关系得于稳定、和平、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国际社会中,在中国与外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中,祖国大陆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其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虽然在谁代表中国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是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具有共识的。 1992年,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达成…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渊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人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这里试图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悖论以及西方自由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演进历程,并且进一步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照,比较分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流变,以此为我们今天的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国家和国际体系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近代以前,中国是区域性国际体系的中心国家。近代以后,国际体系出现整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将所有国家纳入其中。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总结应对国际体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外交思维,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制定国际秩序方面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国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宋晓敏 《前沿》2009,(1):56-59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本文从自由主义的产生起源以及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联系等角度,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下产生的悖论和启示.以及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总结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理论意义与今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笑笑 《前沿》2013,(4):129-131,160
本文用纵向历史溯源和横向文化辨析的方法考察毛姆的中国游记,在欧洲文学的中国书写史中去阐释毛姆与中国的关系,他是透过历史在说话,每一种中国观点都可找到其历史来源。他生活和写作的时代是东西方国际关系异常紧密,文化间认知与交流逐渐繁荣的时代,他对中国的描绘与观点既有积极的对话,又存在悲观的误解,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世界局势变动中的国际关系、文人的精神诉求都有联系。他的中国游记是历史性、时代性与个性交织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林雄弟 《中国发展》2007,7(3):59-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加入WTO,双方自由贸易协议的签定,使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是也应看到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既存在互补的一面,也存在竞争的一面,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中国与东盟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应该采取措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贸易互补的一面得到扩大,同时使双方贸易竞争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从而使双边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是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除了这个得天独厚的客观有利因素外,其自身还必须克服一系列主观障碍,才可能对中国学术界和世界学术界做出自身的贡献。这就需要处理好政治学的政治性与学术性、西方与中国、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人文与科学等几对关系,对它们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它们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数代仁人志士不断求索,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发展阶段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扭转了中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体现着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特殊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也为人类社会打破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瓶颈,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今日广西》2010,(3):19-20
农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最早受惠的领域。自贸区的建成,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业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农产品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学习、研究和运用好自贸区相关政策,抓住机遇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推动中国农业技术的输出,提高东盟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业吸引外资,同时东盟国家也将获得更多的中国农业投资,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2.
卢松见  钟振 《当代广西》2010,(22):M0002-M0002
站上自贸区时代的新起点,共享自贸区建成的丰硕成果。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紧扣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把自贸区一系列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传导给中国与东盟的企业,促进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3.
陈冰 《今日广西》2010,(4):32-33
激荡2009年,疯狂与理性交织。在世界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呼啸而过之后,通过动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实现了V型反弹。随着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再加上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致看好,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私募股权的投资和融资的中心。中国一跃成为全球令人羡慕的财富高地。  相似文献   

14.
以东邻为镜     
袁晞 《同舟共进》2010,(7):10-10
东邻日本,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发展到近现代则与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到19世纪后期的“脱亚入欧”梦想,日本与中国渐行渐远。中日两国方方面面的异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这里,我想从小的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15.
李明  宋敏 《求索》2013,(12):260-262
中国梦是一种基于现实面向科学理想未来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动力,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理想价值蓝图,包含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本土独立身份和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示和体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把握实现这一梦想必定要遵循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与实干、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完成其哲学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上海支部生活》2013,(2):60-60
神龙腾去,灵蛇又来。在中国人看来,蛇主吉运、旺财富,故蛇又称祥蛇、灵蛇,俗称“小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与蛇关系密切,在中国被认为华夏远祖的伏羲与女娲,在《山海经》中被描绘成人首龙身和人首蛇身。中国现存文物中很多汉唐壁画、画像石、砖刻和绢画,都有关于伏羲与女娲龙蛇相配图画。龙蛇之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文化信息     
为了更好地运用电子网络的现代手段开发和推广中国文化艺术资源,繁荣中华文学艺术事业,中国文联决定推出“中国宝网”,作为中国文联对外宣传的唯一文化艺术类商业网站,前不久,中国宝网(China.com)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通仪式。中国宝网副主任施锦彪表示,中国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国宝网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Internet上向世界展示中国著名艺术家的风采及艺术创作,时刻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和发展,推进中国文化艺术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宝网还将利用其资源优势及雄厚的高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与其它网络、学术及专业团…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当下中国和中国人而言,历史性的价值低,一迷期和焦虑期,恰恰也是生发新的历史转机的酝酿期。中国之真正崛起,终究取决于中国人民能否崛起,中华文明能否再崛起。所谓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既在具体社会实践层面有其历史延续性,也需在文化思想与精神价值层面有所照亮,以期开显出“中国之道”,真正体现吾土吾民的历练与担当。那么,面对当前世界性危机中的后发优势与契机,中国人将以何种努力,既务实(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综合治理),也务虚(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意识形态建设),同舟共济,开创出更加平正、刚健、寥廓的中国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