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遺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委和政府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作出了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随着"边疆文化长廊"、"文化致富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每逢节假日,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出现不文明行为,总会在国内引来热议。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中国式陋习”之病。不过讨论这类不文明行为时,有一种观点我一直不以为然,就是动辄将其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读书人从小在私塾中诵读四书五经,而一般民众则通过家庭教育和宗族村庄的各种公共活动,形成自己的公共意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这个论断是准确的。“礼”并不仅指礼仪,它还包括宗教、法律、道德、文化、风俗等一切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4.
向琳 《求索》2010,(10):137-139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潮于19世纪后半期进入美国,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知识分子传统。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米尔斯的"公众"、森尼特的"公共人"等理论,对美国知识分子的波西米亚传统进行了分析,指出波西米亚本身就是一种公共领域,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此概念,成为地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作为"公共人"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5.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民文化权益的基础,它由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成果收益受到法律保护、传承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基本文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权利组成。发达国家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走在中国前面,"一切为了权利"、适合的制度模式、科学的标准化及开发式社会参与等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在法治中国当下,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需要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组织、机制与体制创新,完善公民文化参与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及加快公共文化权益立法保障工作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7,(2)
目前,中国礼仪文化的缺失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及各种"天灾"的客观存在,人与人的对立及各种"人祸"的客观存在,人与自我的对立及各种烦恼的客观存在。礼仪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竞争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应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髓以及培育现代礼仪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成年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女子成人礼仪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本世纪50年代以前,这些礼仪被完整地保留着。与男子成人礼仪不同的是,女子成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从此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意义,更多地还体现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生育文化、家庭生活的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成人礼仪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修福是屯堡女性的重要生命礼仪。文章基于田野调查,以非正式组织为解释框架,通过观测屯堡修福民俗在历史演进中的叙述策略与生存策略,发现屯堡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已成为普遍现象,她们用语言在讲述着自己的文化记忆,用行动在践行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着对当下生活的态度。显然,屯堡女性的公共参与显示出的正是人民群众对当下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医在法国     
在当代法国社会中,"看中医"不仅成为有些人治愈病痛的选择,同时也似乎成为一种与养生、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时尚"。而且,中医也被整合到其他的文化事项中,与中文学习、器物收藏、健身、易经与风水知识培训、文化艺术、电影、中国文化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被法国人整体"打包"成为一种被时尚性地经常消费的"文化商品",呈现着一个文化层面的"中国制造"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时代呼唤礼仪教育王蓓近两三年,礼仪文化日渐被重视,礼仪教育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电台有专门的礼仪栏目,大中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礼仪课程,有不少地市还设立了礼仪学校。这固然是对我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礼仪教育为现代人、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0,(1)
正泱泱中国,礼仪之邦。《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整体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代君 《理论月刊》2010,(9):45-47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价值主体(人)是价值的核心和归宿,价值的生成过程是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公共价值一方面意指"公共性",即公有性、共创性、共享性、共同性等属性,指向公共事物、公共行为、公共生活领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是基于主体内在尺度的共同性,指向公正与公平。正义是公共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人本身是其终极归旨,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公共价值的生成和实现中追求正义。  相似文献   

13.
张冉 《求索》2010,(8):111-113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旨在强化民族文化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具有文化的自我认同、文化间的相互体认以及对人类多元文化命运的共同认识等三要义。文化自觉的三要义反映了民族文化向"天下大同"自觉文化的发展过程及民族文化间"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有中国的思想内涵,更有世界的理论外延。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也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即将免费开放的消息如春风拂面,立即引来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文化部长蔡武看来,这项于2010年正式启动的工作,是继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应予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之后,又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列席全国"两会"的蔡武部长告诉记者,"面对百姓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我们一手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政报》2011,(16):21-22
"草原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将该工程列为"全区五大文化体系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与管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区"草原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6.
牛迪 《人民论坛》2014,(12):55-57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与之同步,渐趋完善,但"农"味不足,供需脱节。文章在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之上,切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2009,(11):55-57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难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惠民工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将其列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之一。农家书屋将于2015年实现全国64万个村全覆盖。  相似文献   

18.
邓寒梅 《求索》2011,(4):209-210,254
"非典"小说揭示了2003年"非典"蔓延前后我国存在的公共健康危机,如某些部门和地方的不当"维稳"延滞了大众知情权,某些医疗部门和团体的经济利益观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对健康道德观念的侵扰。公共健康伦理可以从政府和社会的伦理责任、公共健康专业人士的职业伦理和公众的公共健康伦理意识和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反思。正因为有了疾病,人类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有可能团结一致、共同探讨和战胜疾病,从而突显出公共健康伦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明勋 《前沿》2010,(22):38-40
先秦儒家的"孝子"观体现在"孝生"和"孝死"两个方面.在"孝生"方面,主要有三点:(1)提供衣食,赡养父母;(2)爱惜身体,安慰父母;(3)爱惜名节,荣耀父母.在"孝死"方面,主要是一系列的丧后礼仪及蕴藏于这些礼仪之中的哀敬思想.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