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路要建设"和谐春运文化",在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要针对旅客的不同需求和文化背景,注重"跨文化"领导的重要性。要关注"客文化"对铁路"春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资博 《求索》2013,(7):229-231
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强国战略下文化科技化命题的提出和持续研究,或可为解答"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提供新的契机。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有关论述,把握演进历程及研究态势,对深化文化强国战略下文化科技化、推进"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昳丽  于师号 《求索》2010,(10):199-201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士人"游"的文化传统,对后世文人"游"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孔子之"游",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既包括外在客观、具象之"游历",这种空间上的"游"往往伴随着问学、普及文教、求仕等教育、政治文化功能;同时,内在方面,孔子之"游"则主要体现了孔子于"艺"、"道"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及实践精神,这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所具有独立精神和文化品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娴棠 《求索》2010,(5):60-62
中国文化不管是儒家传统还是道家经典,都有对"宗师"的广泛运用与阐释。本文在对"宗师"一词作词源学考察的基础上,考释了"宗师"的多种意蕴。文章认为,宗师,既存在于世俗世界也存在于道家文化之中;既非所有的道教"宗师"称谓皆由皇帝赐封,又非所有的道教"宗师"称谓皆是教派内认定。"宗师"或乃官职名,或乃众人尊崇奉为师表之人,或乃神圣之意蕴,而实质上,宗师乃神圣与世俗文化之混成。  相似文献   

5.
赵岩 《前沿》2011,(24):192-193,247
外语学习及使用的过程正是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在英语作为中介语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入,但由于对文化导入的片面理解,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本文正是从"文化失语"现象出发,究其原因,挖掘"文化失语"和"本土文化缺失"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克服"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7.
贺志刚 《传承》2012,(5):31-31
近年来,全州县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抢抓桂林"文化立市"的机遇,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着重构筑"文化传承、文化提升、文化融合和文化普及"四个县域文化软实力提升平台,很好地提升了县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汪金友 《前进》2011,(11):56-5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发展"和"大繁荣",都用了一个"大"字。这个"大",既代表着高度和深度,又蕴含着速度和广度。在这个《决定》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大"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许智银 《前沿》2010,(21):194-197
从整体特征来考察,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及互动影响的。首先是"多元一体"的关系,认识区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主流文化,而且可以使区域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区域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二者是依存的关系。再次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发展变化动因。最后是"整合创新"的关系。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出新质文化,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兼容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在法国     
在当代法国社会中,"看中医"不仅成为有些人治愈病痛的选择,同时也似乎成为一种与养生、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时尚"。而且,中医也被整合到其他的文化事项中,与中文学习、器物收藏、健身、易经与风水知识培训、文化艺术、电影、中国文化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被法国人整体"打包"成为一种被时尚性地经常消费的"文化商品",呈现着一个文化层面的"中国制造"的符号。  相似文献   

11.
"快乐女声"是继"超级女声"之后在国内再次掀起了一场大型电视平民选秀节目活动。"快女"的受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在这一节目活动中除了获得名利双收外,更多的是受制于商家和媒体的操纵与诱导,进而成了给媒体带来高的收视率和给商家带来滚滚商机的"牺牲品"。"快女"火爆的原因,除了青少年自身因素外,其背后的商业力量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成人社会应该更加重视青年文化,尤其要正确引导青年流行文化向主流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海口、三亚为辐射源的西部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市县(即6+2),因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文化丰富、民俗文化独特、生态文化多样、工业文化厚重而成为海南"文化岛"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海南关于"一区三带九重点"布局中的重要一"带"。2012年,省文体厅对西部各市县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情况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3.
门献敏 《求索》2010,(12):71-73
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负文化"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研究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负文化"现象,深刻认识其种种表现及成因,进而找到消除"负文化"现象不利影响的相关对策,可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少走弯路,从而起到其应有的文化鉴戒价值和正面文化的建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锦标 《今日浙江》2012,(13):43-43
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根植传统并弘扬传统传统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和谐"、"自然"、"自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红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 《求索》2011,(3):104-106
"红色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特定的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具备了遗传变异性、动态平衡性、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蕴。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优势种"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和谐,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性和稳定性具有深远意义。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文化力作用,满足社会环境的种种需求,必须加强红色文化的生态建设,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慧  陆安良 《今日浙江》2010,(19):16-17
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关键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力凿坚冰,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强筋壮骨";一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一批文化企业主动与教育、旅游、工业等产业融合,延伸链条,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  相似文献   

17.
陈德玺 《前沿》2010,(21):179-185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交往"就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纽带。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不断地形塑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也形塑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但真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确立得益对它们的张力机制——交往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18.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年送欢乐,歌声遍乡野。1月18日下午,2011年余姚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十万春联送城乡活动启动仪式在临山镇隆重举行。活动期间,集中开展的"十万春联送城乡"、"万名志愿者洁城乡"、"千场演出惠城乡"、"十个节日乐城乡"等主题活动,旨在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着力改善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田东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路子,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建设,构建大合力、"大合唱"的格局,文化事业的园子里春意盎然,百花绽放,文化精品异彩纷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让更多群众共享一道道"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