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孔子诞生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也是两千年来所有海内外华人亲近孔子、追寻思想之根、寻找精神归宿的家园。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密切海内外华人关系中的作用,对于推动侨港澳台工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同的来源;我国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强大并且具有同一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将使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同一性更加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强大凝聚力,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卿臻 《前沿》2010,(7):156-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空前大涨,由此引发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向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和向外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势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王学峰 《前进》2003,(8):41-42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凝聚力。当前,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认识民族精神的基本规定性民族精神,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张婷 《传承》2013,(4):8+42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领导群众工作的水平,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凝聚力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现代化而引发的社会转型 ,全面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从而不断重塑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和内涵。与传统相比 ,民族凝聚力有了本质的不同 ;社会转型中民族凝聚力弱化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社会转型对民族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侨务的基本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主张的前提下,中国侨民与祖籍国之间实际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是公民身份的法律关系;二是民族认同的情感关系。中国侨务的使命就是正确处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碧鸿  陈媛 《岭南学刊》2009,(2):106-109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还包括对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要坚持社会文化主导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异等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区域文化入手,探讨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受到挑战。因而,必须不断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寻实现当代青年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使当代中国青年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寸晓红  李宁 《人民论坛》2010,(6):192-193
位于云贵高原的德宏州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口岸优势,是典型的跨境民族傣族和景颇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异质性较强。加强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的改革,促进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巩固团结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两岸关系》2010,(8):8-8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转折,出现和解,和平发展到今天,这是60年来未有之大成就。这不仅仅是两岸的和解,而且从深远看,两岸的和平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福祉。现在两岸签订了ECFA,两岸经济有了更紧密的关系,两岸的和解或者和平也有了更扎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民族旅游得到了极大发展.民族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强化着地方民族的文化认同.文章以羌族为例,通过对羌族旅游开发引起的相关文化事项变化的探讨,揭示了在民族旅游这样一个场域中,地方如何在中心与边缘的互动中,如何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族文化认同强化的.文章试图要证明以下现点,即:文化认同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文化认同是中心/现代性与边缘/传统性对抗的产物;文化认同是一个权力与利益多向调控的结果.是外在力量、内在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