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心理学就是人性学。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2.
人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的矛盾统一体。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人性,解放了人性,完善了人性,同时也导致人性中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分离、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对于纠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人性异化理论是弗洛姆的核心思想,其著作均以人性异化的剖析为着眼点,致力于深刻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根源,并为实现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寻找适合的方案。弗洛姆认为人性亦即人生存所固有的矛盾性,人性的异化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背离。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在国内理论界发展曲折,其理论囿域根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及充满改良主义色彩的救赎方案。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一定程度呈现的劳动领域、消费领域、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现象所发出的警示与启迪是其彰显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 ,现代人的精神失落呼唤人性关怀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呼唤人性的发展 ,人性关怀已成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 ,人性关怀不是空话 ,道德教育呼唤人性关怀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王宇 《理论月刊》2004,5(10):112-114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作为站在“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精英,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深入开掘,推动了文化战线上反封建进程,突破了新文学业有成就,为20世纪中国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沈从文创作主题的特异性根基于其深刻的必然性,即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及现代思潮诸因素的多元契合。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建构在对战前国家体制的反省和超越基础之上,基于对战争残酷性质的痛彻反思、对和平国家建设的渴望以及对富足安逸生活的追求,经济至上主义风潮下的纵式社会基础和娇宠心理构造,逐步导致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趋向淡薄。现代保守主义者通过对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试图检视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病理所在,旨在探寻增强日本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可行路径。实际上,造成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乃是对美从属的外交构造,如何摆脱这一困局,从而谋求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主导和界定保守派政治家们思维取向和行动抉择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宪法制度与其法律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秉承了人类文明中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它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偏执性和局限性的影响,因而欠缺了对宪法的现代性因素的发掘力和整合力。宪法的现代性因素是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文明以及国际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性、人道、人权是刑法的三个基石。人性是人内心最深层的呼唤,以人性为基础,刑法才能奠定牢固的根基。人道是刑法不可或缺的价值蕴含,以人道为底线的刑法才能"去恶向善"。人权是时代文明的潮流,以人权为追求的刑法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在制刑、用刑时"存钦恤之心",以人性为基础,以人道为底线,以人权为追求,才能构建理想的刑法。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给美国社会包括其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在此冲击下,银幕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美国电影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被称为黑色电影。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起产生的起源和审美特点来研究黑色电影这一电影现象与当代美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演变与高校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德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人性可变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前提,使人性升华是德育的根本目的。30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性实现了从"政治人"到"经济人"、从"客体人"到"主体人"、从"简单人"到"复杂人"的巨大转变。面对德育对象人性的变化,德育只有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进一步增强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为人性的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2.
论基于人性的道德关怀与道德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承安 《求索》2008,(9):100-102
一切道德规范都出自于人性的需要和追求。忽视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就成了按统一的模子生产物品,活生生的人成了呆板的无个性之物。应当尊重、关心人的内心体验,强调差异性,提倡多元性,倡导宽容、创新,关注自我意识,充分凸现道德关怀与和谐,呈现人性美,展示人性美,弘扬人性美,从干巴巴的道德规范和空洞的道德劝导上升到对人的主体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14.
周秀英 《长白学刊》2008,(6):104-106
生态危机之所以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屏障,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政策与制度的残缺、人性失衡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主要原因。因此,政策规范是摆脱生态危机的政策基础;产权制度完善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据;人文素质提升是摆脱生态危机的人性条件。  相似文献   

15.
持何种人性观去建立法律,对实现法的理想尤为重要。以孟子为代表的利他论和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利己论具有理论缺陷。法律不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应建立在由私有制引发的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这样有利于实现法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埃米尔·涂尔干是社会学学科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从启蒙、理性、分工、团结等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及其转变的角度探讨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问题。本文就涂尔干思想中最基本的问题:人性与社会的二重性思想及其来源,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做了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人声称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一元论已经走向末路,技术、理性、民主导致了今天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再跟随西方科技与民主的错乱舞步亦步亦趋,而应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然而,科技并非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是现实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早已对此进行了解答;而且,以科技为主驱动力的民主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仍然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而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虚幻的伦理道德,并希望回到"前孔子"中去寻找这种道德,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8.
陈和水 《岭南学刊》2006,3(5):67-70
从人性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建立、完善与人性相适配的具体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经济性和道德性的解放和发展。深入解读经济体制改革的人性意蕴,有助于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政策更具人性化,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开始变得日益引人注目,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治理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善治是以法治贯穿其全过程的,善治和法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分析善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善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之必然性。并结合法治化的善治的过程研究,认为实现法治化的善治是走向善治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媛媛 《求索》2013,(2):91-94
科技与人性的关系经历了古代的科技乃为人之存在、中世纪科技乃为神之存在、文艺复兴科技与人性的相似相溶、近现代科技与人性之相悖、当代科技回归人之存在五个阶段。就科技与人性的发展历程而言.科技回归人的存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人类将在21世纪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更好、更加全面的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性回归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