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莉 《前沿》2014,(15):194-196
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激烈的“普粤之争”为例,力图解析在粤语盛行的广州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并指出“保护、认同与交融”为破解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文化场域是分析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理论视角.场域惯习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度,外来文化资本关系着跨文化传播的限度.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需从加大传播中华文化精神内涵、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产品体系、精心设计传播文化符号等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杨红燕  敖练 《理论月刊》2014,(1):97-100
"第三文化"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尤西姆(Useem)借用英国史学家斯诺的"第三文化"概念并引入跨文化传播领域。文章通过对"第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来源、内涵以及该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解析,指出"第三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中差异与融合双重驱动的产物,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观构建、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解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第三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期待更多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洪丽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35-137
全球化催生国际传播秩序新格局。为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相适应,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时代需求。党的十七大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为传播中国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传承性以及儒家关于"仁者,人也"、"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世界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中存在的核心理论缺失、研究方法单一和本土研究延展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深度了解进行突破,基于中国文化的仁义道德精神,跨文化传播研究要体现时代感,其理论成果要应用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全民族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赵春涛  袁力 《前沿》2014,(11):208-210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非语言符号符号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内蒙古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以来,播出的纪录片吸引了大量的非蒙古语受众观看。本文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理论,以蒙古语文化频道栏目播出的节目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途径和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王潞 《人民论坛》2010,(11):130-131
近年来,河北省的旅游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属性、特点日益凸显。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这必然会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方法研究刻板形象,使得人们认识到媒体在制造和传播特定的刻板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与其他文化相关问题,很少人会认为它们的社会建构是完全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活跃于全球信息潮的人们,直接或是间接接触到很多由媒体带来的有关其他文化成员的讯息。通过媒体获得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不仅来得容易,而且往往有现成的总结、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说,跨文化传播中有关其他文化的社会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被接受者亲身证实的信息构建出来的,而这种信息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媒体。媒体中出现的关于其他文化的信息被文化内成员,即"我们",分享,构成对文化外部成员,即"他们"的认知。而西方媒体就是通过塑造刻板"他者"以确立西方的权力,或是以完善西方社会"乌托邦"想象。  相似文献   

9.
徐彦 《求索》2012,(6):137-139
文章依托文化语言学理论,以维吾尔语科技外来词为例,在跨文化视角下,从医学、天文、历法等角度简析了希腊、阿拉伯、波斯文化对维吾尔多元文化的影响,尝试从中探寻遗留在丝绸古道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李本乾 《人民论坛》2011,(9):194-195
党报所处的经济环境、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客观上需要其进行新一轮改革。建立既满足宣传要求,又符合产业发展的我国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将是我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又一重要战略。文化讲坛作为新一轮改革中党报对外传播模式创新的尝试,对我国对外传播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宏  陈永春 《前沿》2014,(1):130-131
18~20世纪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族移民问题是我国区域社会发展史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天灾人祸、社会制度等因素,许多中原地区汉族移民开始迁入内蒙古东三盟地区,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内蒙古通辽市李姓家族经过四次移民过程,在民族性质、生产生活、语言文字、婚姻、习俗等方面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较为清晰地展示了汉族移民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之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田书慧 《前沿》2014,(11):225-226
内蒙古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是草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丰厚财富,是中华文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展示内蒙古地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加快内蒙古地域文化走出去,应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电视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经过电视长期的"培养",电视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板底彝人的环境认知,这些认知又进一步决定了板底彝人的行为。通过对电视传播提供的象征示范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板底彝人在日复一日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行为,由于这些新的行为不再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板底彝族文化因此发生了快速变迁。  相似文献   

15.
李金 《学习与实践》2006,(11):89-96
本文试图使用“去身份化”和“再身份化”的概念来把握中国社会在体制改革和市场化中分层秩序所发生的变化。原有身份格局的解体——去身份化并不意味着身份失去了社会意义,它同时也是再身份化的开始,即建立新的身份资源关联、提出新的权利诉求或设置新的社会限制并加以合法化的过程。这一双向的过程至少意味着身份性原则对市场化中利益格局的形成仍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17.
夏绍先 《思想战线》2001,27(3):94-96
唐宋中央王朝和南诏、大理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统治需要,都积极主张输出和吸收中原文化,为中原文化在南诏、大理国社会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中原文化之所以得以在南诏、大理国社会广泛传播,主要是南诏、大理国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动,以协调自身社会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新媒介的孕育进程逐渐加快。"网红"作为互联网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群体,使得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得以高效发挥。微博方言网红不仅可以实现自媒体式的内容传播与娱乐互动,还可以藉由方言文化、内容构建、粉丝经济实现城市文化的跨区域、跨平台传播。从微博传播媒介角度切入,以大连网红典型个案王博文的微博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微博可视化传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以及传播效果,并提出方言网红与城市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路径。研究发现,方言网红微博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构建,受众评论所呈现的价值观、地域认知对城市文化形象亦有影响,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本土自媒体网红渠道,通过议程设置等深度合作,主动提升城市形象,实现文化强市,带动城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对于问题域的定向是一种问题本源的复归,也是对于求解问题方法本身的本质性规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问题时,凝炼生成了对待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践行主义的精准方法。问题域与中国化作为工具理性自然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构。作为百年历史主轴的中国道路则深刻表征了问题域与中国化二者之间的结合,并在问题的结果上呈现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同时又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发展的启示:坚持人民至上与党的领导的原则前提,坚持自信自立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坚持问题导向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