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 《党政论坛》2009,(13):56-56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过—句话:“我们的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对机关干部来讲,克服本领恐慌,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强学习。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坚持读书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与工作融会贯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机关干部在读书学习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2.
培训 能否消除本领恐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务员队伍中,不少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竞争恐慌"、"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中央要求"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警惕公务员培训泛化、形式化和单纯追求高学历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党校是党的独特优势,绝不能弱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形成了不少优势,其中办党校就是一大优势。纵观历史,无论是建党初期创办党校解决"干部缺少的恐慌"问题,还是延安时期加强党校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无论是革命年代大批量培养革命骨干,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培养执政骨干,无论是解决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存在的"精神缺钙"问题,还是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力量和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改革的重大课题,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民生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来说,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以"回应"为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以"迅捷"为尺度,力争"跑赢"媒体与舆情;以基层政府为重点,创新方式和手段;以互联网为平台,充分"借力"新媒体;以专业化培训为先导,克服消极防范心态和本领恐慌。  相似文献   

5.
面对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工作中的"观念错位"和"本领恐慌",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对策,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敲打"四人帮" "文革"造成的是法制废弛、政权瘫痪、道德沦丧、经济濒临崩溃,民生每况愈下.如果再胡闹下去,这个政权不是被外来势力颠覆,就是被人民推翻.目睹现状,毛泽东还没糊涂到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不懂的地步,他要结束或控制住这由他一手造成的混乱局面,恢复安定,复苏经济,而做到这一点只有依靠那些被他打倒的治国能臣良将.毛泽东"解放"邓小平等一批老干部,客观上赢得民心,但引起"四人帮"的恐慌.江青一伙知道,他们跟老干部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老干部重归帅位之日,就是他们灭亡之时.所以,他们一再负隅顽抗,不断挑起事端.对于"四人帮"的干扰,从1974年初起,毛泽东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四人帮"发出警告.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8.
从恐慌到离校:"非典时期"的大学生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非典时期"北京市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大学生内在的恐慌心理带来了其外在的离校行为,并对影响大学生离校的个人独立性、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间的互动、家庭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回顾党97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学习是我们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制敌取胜、攻坚克难、战胜本领恐慌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6,(12)
正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最近火了。该片对信访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都有一定的反映与反思。电影剧本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内容更加丰富,看得出作者对我国各级机关的运作下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功夫。笔者认为,电影中的李雪莲不是潘金莲,但也绝非"窦娥"与"小白菜"。李雪莲与秦玉河的离婚从法律程序上讲,是"真离婚",而不是她大肆宣扬的"假离婚"。李雪莲是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离婚  相似文献   

11.
范慧芳 《学理论》2010,(29):308-310
虽然"工学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新的模式,但在具体如何实施中有别。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创新"工学一体化"教室、分阶段"工学一体化"交叉实习、生产经营化实训和创新职业资格考核等具体实施策略,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到了真正的技术本领;教学中克服了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弊端,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了自身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乞讨行为从来都不是一种被社会道德或国家法律所倡导的行为."行乞权"既不是公民的生存权,也不是一项"穷人的道德权利"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权利.在"行乞权"之争中,暴露出长期以来法理上,以及近些年来人们在人权理念上的种种误区.逻辑上和实践中,从法无明文禁止之处不能必然地推导出权利.人权不是一种排除义务的绝对权利,或可以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不含界限的一种特权.  相似文献   

13.
陈朋 《理论探讨》2020,(1):136-141
从本质含义看,形式与形式主义具有两种完全的不同属性.当前,形式主义依然以不同形式存在并对执政党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产生制约.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形式主义不仅破坏政治生态,而且影响干群关系、增加治理成本、加剧理想信念滑坡,已经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突出障碍.政绩观错位、考核初衷偏移、担当缺失和本领恐慌、界定甄别困难等都是诱发形式主义的主要因素.治理形式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当前亟须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优化完善考核体系、构建权责一致的政府职责体系、抓住"关键少数"、发挥监督效力等方面寻求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14.
说"亲自"     
"学习"、"亲自接待来访",以至于发展到人们调侃的"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亲自上厕所"等等,让人忍俊不禁.此虽为一笑言,但也说明凡事并不是领导"亲自"了就好.  相似文献   

15.
周末晚上聊天,谈起北京某县机关干部下基层,要乡村干部让他们吃"敲门饭",就是工作到哪儿就在哪儿吃饭,碰上什么就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情不自禁地伸出拇指连称"好!新鲜事"! 吃"敲门饭"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在编写某市军事志的时候,见到一份材料里就记载着,解放初期的干部下乡都是吃"敲门饭".当时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事先不把招呼打,饭时碰啥就吃啥,加双筷子加个碗,不是一家胜一家."采访一些老人,他们都记得:"那时候,老百姓管干部吃饭是件光  相似文献   

16.
当下,基层因"夹生干部"现象引致政策精准落实异化、基层政治生态破坏和行政效能降低等诸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问题较为普遍。研究发现,"思想夹生""作风夹生""本领夹生""实践夹生"是基层"夹生干部"的四种典型样态。其产生机理包括理念维度的公共精神和职业道德缺失、制度维度的考核激励偏差、环境维度的基层干部成长场域有待优化。针对基层"夹生干部"治理现状,应从"打铁自身硬""烧旺制度火""营造好环境"三个维度加以矫治。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赛认为,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切实际的空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可能性"对它进行分类和修正.他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乌托邦"理论,即"现代乌托邦革命"的理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构建的新"乌托邦",由于和客观现实相剥离,过分强调"意识革命",因而其整个理论路径也难逃空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堵"与"疏"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堵"与"疏"的辩证关系,在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功能、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批判功能和疏导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以重视. 一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堵"和"疏",是从广义来讲的."堵"是指"堵塞"、"抵制"、"批判"、"斗争"而言;"疏"是指"疏通"、"引导"、"调解"、"化解"之意.  相似文献   

19.
许丹 《各界》2008,17(12)
"黄丝带"本来是一项具有多年历史的美国民间传统,而"5.12"汶川大地震让很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传统.但人们对黄丝带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太了解,有的说黄丝带是企盼亲人"平安归来",有的说它代表"宽恕",还有人认为是"对军队的拥护",有的则认为它是"反战"的标志……为了帮助人们对黄丝带有更深更正确的认识,本文将讨论这个美国民间传统的起源,发展及它在中国的发扬.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英语在中国人中变得日益普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社会,英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能够把英语学习的精通的人并不是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在普通人看来,英语的"教"与"学"的内容无非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如果只是这三者的"教"与"学",那么为何在花费那么多时间之后,人们依然觉得效果不佳.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什么决定着语言的学习?从文化知识与英语的关系入手,对英语的"教"与"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使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