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清史》编纂工程启动已近3年,预计2012年结项时将出版3200万字、长达近百卷的煌煌巨著从1644年到1912年,清朝历史前后延续了268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朝代,对近现代中国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易代修史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但清朝覆亡已90余年了,至今仍没有一部理想的大型清史。民国初期编纂的《清史稿》存在许多历史局限和谬误。修一部高水平的清史,一直是史学界的心愿。数亿元预算编纂《清史》成崇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清史》编纂工程能够提上日程,《瞭望新闻周刊》作出了很大贡献,2001年《瞭望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2.
清朝有近300年的历史,但迄今却没有一部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曾数次计划纂修清史,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近日呼吁把纂修清史这一宏伟的文化工程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清史研究的专家,戴逸先生20多年来带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为大型清史的纂修作着准备,中国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且大多是在盛世完成,他认为目前修清史的经济条件、学术条件均已成熟——盛世修史,应该把握机会,完成这一历史盛事。修史计划数次落空新中国成立不久,董必武同志向中央建议修两本书,一本是修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条件下兼职修史不适应国家修史的需要,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使矛盾更加突出“历史本身是生动丰富的,三百年的清朝历史该怎么样来认识它?”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目前正指导上千名全国学有专长的清史专家纂修《清史》,他希望这部长达92卷、3000多万字的新修清史,能够为世人勾画出清朝历史长河的面貌,并能反映出21世纪历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06,(2):25
一位外国专家参观故宫后,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世界遗产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8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我国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事》,函告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87年12月中旬召开了第11届全体会议。会议正式…  相似文献   

5.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决议》首次提出提高“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奋斗目标之一,既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又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人”为对象、也是以“人”为目的、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即文化不仅作为人的活动方式,同时还应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过程。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就能生活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之中,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便…  相似文献   

7.
读了《历史上何来“今天”》一文(见本刊今年4月号),觉得很有趣,但我认为历史上会有“今天”。何为“历史”、何为“今天”,我想稍有点知识的人就会理解,不必再到什么辞书中查找其含义。历史就是过去的今天,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成的。今天之前是昨天,今天之后是明天。  相似文献   

8.
《瞭望》周刊 对《陈独秀一家人》 的讨论,不仅是对 一本书是非得失的 评说,而且涉及了 文学传记创作中的 一些原则问题。比如,文学传记并不一概反对作艺术处理或虚构某些情节,但必须做得恰当,即使艺术的真实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本质。 这里,我想结合《陈独秀一家人》写作中的问题,提出我对传记作品写作中进行“艺术处理”的几点看法,就正于方家: 一、不要违背历史事实。 书里写道,陈独秀在南京监狱对儿子松年说:“有法医给我检查  相似文献   

9.
绿原致何满子满子兄: 近好!读了你的文章《聂绀弩“收回了的意见”》(《书城杂志》创刊号),想写信跟你聊聊。你的文章后一部分谈的一个历史是非问题,可能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虽说同我并非不相干,但公道自在人心,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前一段谈聂绀弩的旧体诗,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01年6月2日,中国海南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继《华夏故土地图》推广活动于新世纪第一天和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先后在台湾阿里山和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取土成功后,这里将成为祖国取土仪式的“第三站”。这项活动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办,《华夏故土地图》是根据专利技术,采集全国各地最有纪念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原质土壤精制而成的特型地图,用以象征祖国领土的山水相连和中华民族的骨肉之情。海南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南山,又称“鳌山”,因其形似巨鳌且是中国最南端的  相似文献   

11.
9月7日至10日,我和史敏司长等随同杨景宇同志就《文物保护法》修订赴江苏省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了解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以及文物保护亟待解决的其他问题。调研中,考察了扬州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库房以及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夫子庙”等,并召开了有建设规划、文博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现将主要情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上于光远同志的文章《从世界和中国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我感到颇受启发。但文中说,“斯大林有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他要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他建立起来的模式,……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又说,“把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宣布铁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叛徒,是由此而产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我认为,这个说法同史实是有出入的。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14.
<正>戴逸(1926-),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进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留校任教。1964—1972年,先在山西参加四清工作队,后到江西干校下放,1972年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小组拨归北京师范大学,1978年人大复校后受命组建清史研究所。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转入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焦国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广东 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蒋斌、周薇)《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梁周敏)《秉承奥林匹克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彭永捷)《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雍际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灵魂》(方雪松)《弘扬民族精神是文艺工作的崇高使命》(刘彦武)《优化民族心理弘扬民族精神》〔杨丽霞)《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一脉相承》(蔡文学)《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永恒的旋律》(魏正君)《我眼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任娅娜)《昨日重…  相似文献   

16.
朱云川 《理论探讨》2005,1(2):121-124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与五四时期极其相似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作为对这一重大时代问题的回答,杨春时先生的《中国文化转型》堪称一本较好的理论专著。然而,由于著者是站在片面的立场上提出片面的观点、得出片面的结论的,因此,有些问题是应该进一步商榷的。本文试以杨春时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转型》中的几点失误为切入点,谈一谈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文化的“早熟性”问题《中国文化转型》的著者提出“中国文化具有早熟性”的观点,并据此得出“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结论,似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首先,著者提出:…  相似文献   

17.
鬼市子     
“鬼市子”出自《东京梦华录》,即清早贸易的市场。但《东京梦华录》语焉不详。考之宋代史料,有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于后。皆以其直置诸物旁,待领直,然后收物,名曰鬼市”。赵汝适所言“西海”,为今日叙利亚等阿拉伯之地。据此看来,“鬼市子”似乎还是舶来品。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现象     
梁子 《瞭望》1991,(13)
《文坛怪杰辜鸿铭》,岳麓书社“凤凰丛书”的一种。1988年初版时印了2,000册,坊间早已见不到了。此书收回忆文章二十四篇,多出自与辜氏有过直接交往的中外人士之手,读来生动有趣。编者希望读者从中所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古怪老头的古怪言行”。然而,如书名本身所指示的,辜鸿铭之为人所知,多半还在他的“怪”。 辜氏名汤生,字鸿铭,自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氏。关于其生平事迹,《清史列传》有云:“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子五经之奥,  相似文献   

19.
“新”在何处?王立新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建设好,是一项“新的伟大的工程。”我认为,深刻理解这一论断的内涵。是我们提高抓紧抓好党的建设的自觉性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要能够深刻理解这一论断的内涵,就必须弄清楚“新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20.
<正>石仲泉(1938—),湖北红安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八年。著有《我观毛泽东》(增订本)、《我观邓小平》(增订本)、《我观党史》第一至五集11卷本、《长征行》(增订本)、《我观周恩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党的建设理论热点今日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