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政瞭望》2014,(20):14-14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法学研讨会上,北大法学教授陈兴良透露,刑法修正案(九)拟设置“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可认定为犯罪,“这个罪名的设置就将感情投资的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2.
喻中 《探索》2003,(6):81-84
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都是对某种"提问"的回答.与此相对应,法学史上也出现过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对三种提问的回答分别形成了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与解释学法学.从本体论法学到实证论法学,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一次转向,当代法学,正处于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向解释学法学转向的过程中,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二次转向.解释学法学,已经构成了当代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景观.  相似文献   

3.
想象蔡元培     
绍兴很有名。它那里出了许多历史名人。现今的绍兴街上悬挂着陆游、徐文长、鲁迅、秋瑾等人的画象,蔡元培先生的画象也在其中。画象是写意的,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六十年代初到北大上学,知道蔡先生曾是北大的校长。那时,没有人说蔡先生不恭之辞,但对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儿,因当时正是主张无产阶级思想一枝独放的时候,想象中便对蔡先生存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疑惑_“文革”中曾有暇与当时的系王任。康德专家郑听先生请教起哲学系的历史,方知道蔡先生当时在北大的一些作为,知道了当时“中学…  相似文献   

4.
和平     
笔者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总想着能把最美好的词都在《支部生活》“卷首篇”写上一遍。于是,“幸福”、“善良”、“愉快”等都成为了写作的题材。其实,我应知道,天下美好的事物太多了,写是写不过来的,只能体会,只能在心里慢慢地品味。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07,(1):53-54
刘伯承: “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就学百遍,总是可以学会的” 刘伯承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论文,还翻译、校订了许多外国军事著作、文章.近百万字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治学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11):113-114
【求助者的诉说】我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转眼到了六月份,我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前些日子跑了多次人才市场,好不容易获得一次面试的机会,可我因面试经验不足,心生忐忑,到一了面试官桌前,不敢抬头,把已经默背了无数遍的“台词”说得支离破碎,当时已脸红汗流,恨不得早点逃离此地。  相似文献   

7.
对话文花枝     
《新湘评论》2006,(2):51-52
“我只是一个普通导游.比起遇难的同行我已经很幸运了。”2005年最后一是,在抵达湘潭的当天晚上.记者见到了这个坚强的姑娘。面对提问.花枝没有过多叙述当时的情形,她只是平静地说.“我对我当天的举动并不后悔。”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按理说从去年就已经进入所谓的“最后冲刺”,全部心思都应放在所学课本上,复习,复习,再复习。但是,由于读书,特别是对文史方面的偏好,我一有机会,就顺手拿起文史读物阅读,有时,一口气能把很长的一篇文章读完。对《党史纵横》杂志,我也是这样。我结识这本杂志也十分偶然,是一次爸爸下班带回的。当时,有五六本杂志,但只有这本上的一些文章题目十分吸引我。这些题目很有文采,很能打动人、吸引人。当时,正值纪念“五四”运动 80周年,我急欲想了解“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恰在这期《党史纵横》…  相似文献   

9.
舒泰峰 《求贤》2012,(1):30-30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前段时间.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表态引来热议。即便操作还有困难.这也提醒我们:从政府机构到专业协会、社会团体.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以制度化的方式为道德保驾护航。正如深圳日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助人免责、助人受助...  相似文献   

10.
陈彦来 《党史纵横》2005,(12):61-61
1921年下半年,我国各地都曾出现过以“广州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籍.在这些出版物上,均标明出版社地址为“广州昌兴马路二十六号”。然而,当时的广州并没有这个出版社,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已经凌晨了,我还在翻这几天没读的报刊。当翻到2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时,我看到一篇时评,《“从改革受损论”反思我国改革阻力》,读完这篇短论后,一点睡意也没了。近年来很走红的北大教授张维迎,最近又抛出了个奇谈怪论:“改革受损论”和“既得利益补偿伦”。说什么“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评论作者李克杰跟着说:“这是一句大实话”。我没有看到张维迎讲话的原文。但从李克杰的文章中,已知道张、李的论据。他们是这样说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富裕文明国家,是我国最大的改革工程。几乎一切具体改革措施都围绕它展…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又重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反对党八股》这篇光辉著作,感觉常读常新.感慨颇多。对照当年毛主席批评的各种现象,我感觉时下文风最为突出的问题依然是“八股”味太浓,好多文章老百姓不爱看。  相似文献   

13.
艾迪 《党课》2010,(3):103-104
“一招鲜,吃遍天。”古龙笔下的李寻欢仅靠一手飞刀功夫独步江湖数十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身怀长技,走到哪儿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说实话,身怀一招鲜,未必真能“吃遍天”,但吃片天还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我做党建工作20多年,深感要做好工作的不易,办党建一类刊物也是如此。我认为,一期杂志做到人人喜爱不可能,但使各类层次的人都有一篇乃至一段文章喜欢是可以做到的,编辑工作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读2000年第二期《党建》所登《“黑脸”独白》一文,本人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它的文字实而不华,给人以启迪。如“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大官也要管小事”等语言,朴实而合民情,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警句良言,使人在感情上就和“黑脸”站到了一起。文中处理赞皇县老大娘告状的例子,读来非常感人,看似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共产…  相似文献   

15.
喻中 《思考与运用》2007,(10):39-39
当代中国法学有一个至为明显的特点:对于权利与自由的褒扬已经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度。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一切制度设计或法律改革的目标,都在于保障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著述中,权利或自由,似乎已经拥有了“大写真理”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在理论法学界,一些学者为了论证权利或自由的正当性,习惯于把传统中国的法律判为“义务本位”,而把当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的法律描述为“权利本位”,言下之意或言外之意是:  相似文献   

16.
段子     
《廉政瞭望》2014,(18):78-78
“没什么事我先挂了……”临终前李老汉说的最后一句话。别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连一场说走就走的下班都不行。“An apple a day,keeps doctor away.”怎么翻译?四十岁的人翻译:日食一苹果,疾病远离我。三十岁的人翻译:每天玩苹果,博士难毕业。二十岁的人翻译:一天听一遍小苹果,医生都不敢来治我。  相似文献   

17.
徐世强 《党史博览》2010,(11):54-56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学校。当时,社会上曾流传有“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等。这个“上大”,即指被国民党右派称为“赤色大本营”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法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奠基性著作中,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理论依据,深刻地揭示了法的历史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法的本质属性与核心价值,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党建文汇》2014,(2):11-11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不久前撰文说:我曾经到诺基亚公司参观过.当时我问诺基亚总裁:“现在中国很多人都在说苹果.诺基亚会不会哪天竞争不过人家,不行了?”诺基亚的总裁说,我们不怕,它竞争不过我们.如何如何讲了很多。那一次谈话.让对方不是很高兴。但是,不幸被我言中了,诺基亚最终被兼并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相似文献   

20.
北京滋味     
陈建功 《学习导报》2013,(10):59-60
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一年我上了北大,听了第一次讲座,由侯仁之教授主讲。此前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1年,听了侯教授的,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讲座结束后的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