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月16日,全省旅游工作会在贵阳召开,会议总结去年全省旅游工作,安排部署今年旅游工作。会议表彰了"十佳景区"、"十佳旅游饭店"、"十佳旅行社"、"十佳导游"。会议期间,邀请旅游经济专家作"贵州旅游创新发展论坛——解读国务院2号文  相似文献   

2.
张恒 《当代贵州》2017,(45):64-65
自2016年组织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以来,贵州省组织10余万名普查员对全省17309个行政村(居委会)进行实地普查并圆满完成任务。今年9月22日,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总结大会召开,旅游业作为贵州"三块长板"之一,本次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效如何、对贵州旅游"井喷"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记者专访了贵州省旅游发展委主任李三旗。  相似文献   

3.
正贵阳是全省的旅游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气候条件宜人,被誉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产品的逐渐丰富,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迅速提升,形成了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内,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市形象品牌大幅提升依托独特的气候、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品牌,深入发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将"避暑·生态·产业"有机融合。特别是"贵阳避暑季"和"温泉季"等大型综合性旅游文化系列活动的成功推出,通过全方  相似文献   

4.
遵照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2)93号批复,"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原"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更名注册组建而成。按照省政府部署,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定位为全省旅游业龙头企业,全省旅游投融资平台,全省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贵旅集团以酒店、景区板块为核心,通过产业链经营将公  相似文献   

5.
《奋斗》2021,(2):39-41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紧紧围绕"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聚焦关系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问题,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行业竞争力,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全面开创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十三五"时期,荔波将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以全域旅游战略推动荔波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奋力决胜脱贫攻坚,建设好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荔波。继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评为"2015民生示范工程"后,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荔波县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荔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回望"十二五",荔波在省委、省政府打造旅游升级版的指引下,于  相似文献   

7.
李坤 《当代贵州》2014,(24):30-31
正自2006年起,贵州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推出9个旅游品牌,形成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8月15日,以"开放引领,改革驱动,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为主题的第九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青岩古镇召开。至此,贵州按照惯例每年召开一届的全省旅发大会刚好在九个市州经历了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2013年,全省旅游行业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保持了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2013年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2014年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山东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发展环境进入全国前列,把山东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中国重点旅游区、国际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重要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0.
省委"5个100工程"的战略部署,为贵州旅游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从全省现有185个景区中优选出100个精品旅游景区进行重点规划、打造,与其余4个"100工程"之间相互统筹、互为补充。贵州旅游业资源条件好、工作基础好、发展机遇好,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总量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外汇、扩大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0个旅游景区,既是100个经济抓手,又是100个发展引擎。顺利实现景区改版升  相似文献   

11.
刘云成 《当代贵州》2013,(35):44-45
近年来,地处乌江中下游核心区、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称的思南县紧紧围绕“历史文化、乌江、石林、温泉”四张名片,在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中先行先试,以“改善基础、特色为根、文化铸魂”强力推进“旅游活县”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主动融入文化旅游创新区及全省旅游发展“大公园”。  相似文献   

12.
孙林 《当代贵州》2013,(11):61-61
旅游小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实践,必将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项亟需推进的工作。贵州省实施的"TOP50"旅游小镇被认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实践,将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提供源源动力。"TOP50"旅游小镇是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对外招商的形象标识,是指"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规划开发50个"旅游小镇";  相似文献   

13.
李坤 《当代贵州》2012,(31):34-35
"中秋、国庆"长假8天,贵州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7.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97亿元。其中10月1日至7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7.7%、39.2%。"双节"长假以来,贵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据全省各市州假日办统计数据测算,"中秋、国庆"长假8天,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7.41万人次,实现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4,(8):I0001-I0001
正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是三线建设时期成立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地,多年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2013年,六盘水市以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依托全市旅游资源和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明确"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旅游定位,确立建设国际标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总目标,激活全市旅游发展活力,拓展旅游发展方向,探索区域经济提速升级、跨越发展的新路径,开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新时代,逐步实现由"煤都"到"凉都"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5.
马里 《奋斗》2010,(2):13-14
<正>海林市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有"雪虎山水情"五大特色旅游资源,是全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之一。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和牡丹江市委构筑"大牡丹江旅游集合区"的战略部署,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被评为全国特色魅力城市。2009年旅游人数  相似文献   

16.
孟丰林 《当代贵州》2012,(17):42-43
在贵州,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小镇"模式来规划开发50个旅游综合体,可以将贵州248个景区景点连线成面,改变以往贵州旅游资源"散、乱、杂、小"的状态,从而使贵州旅游升级换代,进入"区域旅游"的大旅游时代,并深度打造贵州休闲经济。促进"镇"与"景"协调发展《当代贵州》: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在贵州大力建设旅游强省、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之  相似文献   

17.
周静 《学习月刊》2013,(10):41-42
通城县位于鄂南之南,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为"中三角"的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性、连续性、可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12,(22):11
2012年上半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超过830亿元,全省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先西部、高于全国,呈现出效益提升、转型加速、动力强劲的良好态势。据了解,上半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31.23亿元,同比增长34%;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同比增长32%。据测算,上半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4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GDP的7.5%,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7%左右,旅游业带动城乡就业新增1.6万人左右。为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贵州生态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9.
正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与湘黔两省三地七县接壤,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以其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独特的发展优势,被黔东南州列入迈进全面小康的第二梯队。面临这一新的形势和要求,该县立足高位,洞察长远,清醒认识差距与不足,努力打造自身优势,着力打好"文化旅游牌""工业牌"和"统筹城乡发展牌",致力于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镇远,谋求适宜的发展路径,确保在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梦"的大潮中不落伍、不掉队。  相似文献   

20.
<正>泾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自然旅游资源15个,人文旅游资源57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开发,目前,泾县已正式对游客开放的景区有12处,其中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1处。泾县物产丰富,旅游商品特色鲜明。作为"中国宣纸之乡"和宣纸发源地,泾县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有"纸中之王"和"国宝"之誉。"红星"宣纸三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