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权法》和修订后的《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规定一直具有模糊性,这引起了理论界的巨大争议和法律适用上的困难。由此,必须重新审视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问题,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依解释论方法来构建业主委员会法律制度是解决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业主委员会应当被赋予特定的民事主体资格,它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应当界定为非法人组织;其在诉讼中享有诉讼的主体资格;业主委员会能参与诉讼的范围仅限于保护业主的共同权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物业管理活动中一直存在着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不明、职责不清、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这种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物业管理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如何使业主委员会走出这种法律困境,更好地发挥其在业主自治中的应有作用,成为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并加以解决的一个课题。文章围绕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我国物业立法,使业主委员会的运作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物业管理纠纷的增多,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业主委员会制度规定的不详尽,导致实践中形成了诸多误区,不利于各地司法实践的统一,更是让业主、业主组织及物业管理企业在维护其权益时产生不便。  相似文献   

5.
业主大会是业主团体的内部组织,是业主行使物业管理权的最高权力机关。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它不具备独立民事主体的条件,也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但为了破除业主委员会在《物权法》颁布后所处的有实体权利而无诉讼地位的尴尬局面,在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确认业主团体法律地位的情况下。应当通过配套单行条例或者司法解释确认其在业主大会授权范围内,在涉及物业小区公共财产利益的物业管理纠纷时,在诉讼法上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具有当事人能力。  相似文献   

6.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区域内全体业主的自治管理组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骤增和人们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限制了业主委员会作用的发挥,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疑难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外国立法例,试图对我国业主委员会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业主委员会既非法人 ,也非独立的其他组织 ,而仅是特定的民事主体———业主大会的代表机构和执行机构 ,但又具有形式上当事人地位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身名义对外实施具体行为。在此基础上 ,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分别定位为物业管理人和物业管理服务人 ,有利于促进业主自治 ,推动物业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体资格的审查是审理有关业主委员会案件的首要环节,直接涉及当事人诉权是否成立及诉讼地位的确立.对此,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实务部门的做法也不一致,损害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法律的尊严.而《物权法》亦未予以明确,无以定分止争.我国的业主委员会可归类为非法人组织,在诉讼中应具有当事人能力,可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原告或被告,同时,应将其诉利益的范围限制在与物业管理有关且涉及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的事项等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物业管理"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由于《物业管理条例》对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定位不明,加之自身效力等级上存在劣势,造成物业纠纷层出不穷。应以我国目前业主自治机构的现状为切入点,重点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进行分析,并对业主自治机构模式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是《物权法》颁布前后一直不明确的问题。应当尽快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等途径来解决这一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立法上应当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确认符合条件的业主团体的法人资格,细化业主委员会相关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协助,进一步理顺业主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以此解决我国《物权法》实施过程中在业主委员会制度方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对广州嘉和苑业委会成立过程的调查可见,业主委员会的选举是一场崭新的民主实验,是一种实质的民主选举,不像原有的居委会选举只具民主的符号意义。究其原因,城市住房制度的变革,使居民成为住宅的所有者(业主),他们的利益第一次与其居住的社区紧密结合起来。这或许意味着以业主委员会为主导的城市新型社区的业主自治实践,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另一个支撑点或载体,并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问题悬而不决,使民事检察工作长期以来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如何确定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问题,成为民事检察监督研究的重点问题,这一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立法及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1日起,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开始施行。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主要针对"申诉难"和"执行难"两大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了规定,使相关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加强了对诉讼主体权利的保护。此举标志着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由"国家本位"向"以人为本"的当事人主义过渡,具有重大意义。但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对立案程序、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程序选择权等诸多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却未作规定,在保护诉讼主体的诉权方面有一定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论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主体是商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商法区别于民法的标志之一。现代商法与传统的商人法不同,它是建立在现代民法的具体人格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商主体进行特别立法是必要的。传统大陆法国家商主体的确立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的商主体确立原则应为:营利性和经营组织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疑难案件的本质是规范与事实对应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判断冲突,其处理过程要运用不同类型的论证组合进行复合论证,其处理结论还要同时接受内部证立和外部证立的检验。检察委员会疑案决策应符合疑难案件复合论证机理,并注重利益衡量方法的运用,利益基点应定位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当取决于民法原则、目的和司法问题之解决,而不仅由单纯的一般概念和法学概念推导决定。民法理论上,民事主体拟制属性和民法公平原则与目的均支持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填平补偿法人非财产损害、对法人非财产损害引起的大规模自然人精神损害的补偿都急需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确定。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化行政主体义务是当代行政法治的基本格局,然而,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地位在行政法学界却鲜有阐释。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空缺,本文从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中地位的模式选择、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地位中的应然表现、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政主体义务与重构行政法体系等方面对行政主体义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委员会具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独立法律地位与人格,在实现社区居民自治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政府的不当干涉,群众的参与不足以及居委会的自我放任,使得这一制度的价值近乎流失。文章以法律为视角,指出应从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救济诸方面入手,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