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斯洛夫作为苏联意识形态的首脑,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其发迹于斯大林时代,鼎盛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伴随苏共思想体系向僵化、教条、衰变方向演化的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运动,是苏共当局残酷镇压人民群众、少数民族、革命同志、优秀的布尔什维克的极左运动,是斯大林模式导致的罪行之一,而不是什么"肃反运动"、"肃反扩大化".这一运动的责任人,除主要策划者、决策者斯大林外,还有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叶若夫等人.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一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的否定,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中国曾深受其影响.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是从克服苏联模式忽视农民利益的弊端开始的,进而发展到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否定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意识形态根据及其核心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主观原因主要是斯大林为其社会主义模式的合理性作辩护所构造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把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线性"的"铁的规律",从而把由特殊历史条件形成的苏联模式的体制特征,当作由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是"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少人简单地从客观因素去研究这个问题,而实际上,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上考察,其形成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抛弃,结果是苏联向军事共产主义回归;工业化运动使斯大林模式扎了根;农业全盘集体化成为斯大林模式体现统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1930年代的"大清洗"是导致斯大林模式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国长期实行专制制度,集权与扩张的历史传统,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是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根由.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个"假命题","斯大林模式"这个提法可疑.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苏联是否存在过一种叫作"斯大林模式"的东西?稍微懂得点苏联历史的人,我想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会否认斯大林模式的存在的,区别也许只在于有人否定、批判,有人肯定、欣赏,这当然是每一个人的自由,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如果独树一帜,断言根本不存在"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个"假命题",那恐怕还需要从学术上提出有根有据的论证,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郭鹏杰 《传承》2011,(23):4-5,15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探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除斯大林模式的积弊太深和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之外,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在这场世纪性的大改革中,苏共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彻底放弃更是火上浇油,其对苏联的快速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是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率先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第一种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崛起为"冷战"年代的世界两霸之一的。1991年末,苏联由于历次改革失败,始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全盘接受了苏联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和基本概念,以苏联为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族问题的制度和政策"的观点,从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角度对该观点进行了探讨.同时,较全面地论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过的热烈讨论. 一、目前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的评价 2003年2月,俄罗斯"舆论基金会"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人仍然对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看法不一.在被调查的1500人中,有36%的人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29%的人持相反意见.32%的人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41%的人则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和劳改营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打通共产国际路线"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随后中国红军的渡河和西路军的组成就是这一指示的结果.如果苏联、斯大林不更改这一指示的话,尽管通过甘、凉、肃道路艰辛,困难重重,但到达新疆、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还是可行的.然而西路军西进之中却得到了这样的指示: "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是斯大林为了主观的政治需要,扭曲事实,虚构出来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支撑,也是斯大林模式的灵魂。为了使人民群众相信这种虚构的理论是普适性的真理,封锁历史档案,剥夺人民群众的历史知情权。这几乎是斯大林和苏联党的一贯做法。"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说白了就是整人理论。践行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持不同意见、不同想法的人。"大清洗"就是这种理论误导实践的典型。"大清洗"中,外交领域和军队系统的干部惨遭灭绝性诛戮,是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的直接原因之一。从思想上厘清"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由来及危害,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从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话语主导权的全面确立,到后来"左"倾畸变导致危机,再到1978年以来的理性化复苏的曲折过程,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多元文化崛起的博弈中所面临的新挑战.目的是通过审视建国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从中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党史教科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从1938年9月到1953年的15年里,共出版了67种文本,再版3百余次,总印数达4281.6万册,是苏联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日丹诺夫曾说,此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表现得更为客观、全面,也最为集中,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毛泽东不但高度评价了斯大林,肯定了斯大林在苏联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作用,还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斯大林所犯的错误。总体上认为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所犯的错误属于共产主义队伍内部的是非问题,而非阶级斗争中的敌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体制模式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 "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提法,果真是假命题吗?别说在苏联解体以后,就是早在苏联解体以前多少年,苏联学术界、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就已提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概念了.而且,如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史稍微有一点点儿常识的话,就会知道,邓小平恰恰不仅是从当时中国的体制,也是从苏联的体制模式着眼,来思考、设计中国的整个改革蓝图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国对"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研究分析、批评和批判,起源于什么时候、起源于谁.新中国开国之父毛泽东和中国改革之父邓小平谈论的"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否也是假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确立起斯大林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斯大林模式既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尽管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努力都未能开花结果,但是历史不会因此而忽视它们为此所作出的牺牲.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取得革命的胜利,并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体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毛泽东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中国始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的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模式.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经过20年的实践,1992年6月,邓小平最终确定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终于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樊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失误与苏联剧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马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角度,总结苏联犯有模式化、教条化、空想化、绝对化和形式化等失误,未能在新一代人中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产生了"60年代人",构成了苏联剧变的群众基础,其中的代表人物成为剧变的直接推动者.进而总结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的个别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10,(5)
<正>回顾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史,从20世纪30年代前后红山文化发现到70年代末的大约半个世纪时间里,红山文化一直是作为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一支边远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研究中属于"一带而过"的角色。80年代以来它的异军突起,当然主要是在辽宁西部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