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和完善死刑执行程序是顺应国际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死刑程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分析了我国死刑执行程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书《中文版序》: 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当然是一件乐事,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从美国近期历史的死刑运作及冲突的这一侧面描述中,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可以发现什么值得研究的东西?鉴于美国与中国之间如此众多的文化及法律制度差异,美国研究的成果如何能为中国读者带来教益?  相似文献   

3.
从刑法解释论谈死刑的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从立法上大规模废除因侵犯的权益的价值低于生命权益价值而不应被配置死刑的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犯罪的死刑,尚不现实。现实的是,从刑法解释论上进行死刑的司法控制:数额犯应当通过同种数罪并罚的方式减少死刑的适用;致人死亡,解释成非故意致人死亡为宜,但转化型犯罪中的致人死亡,应仅指故意致人死亡;关于死刑立即执行案件部分核准权继续下放的司法解释,应当立即废除。  相似文献   

4.
死刑的理论基础是报应刑罚观,它的社会基础则是“民愤”。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和民众更加理智的文明社会,人们对于死刑存废的看法会逐步改变。纵观人类社会,刑罚制度从总体上说是删繁就简,由重改轻。中国共产党对待死刑的政策和新中国有关死刑的立法,经历了五个阶段。现行立法规定死刑过多,执法中有滥用死刑的趋势。刑事诉讼中涉及死刑的有三个问题:死刑的审判管辖;死刑复核程序;死刑的执行。尽管在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无论如何应当将它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并确保不发生错杀。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仍旧保有死刑的国家,在死刑的存废问题上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刑法修正案(八)在坚持死刑制度不废除的前提下继续了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在死刑问题中的核心理论就是主存论和主废论。废止死刑应该是一种历史趋势。刑法修正案(八)中减少了死刑的数目,严格了死刑适用的范围,科学化了死刑适用的程序,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从刑法修正案(八)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死刑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死刑的存废成为我国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一定时期的某个国家应否保留或者废除死刑 ,应立足于该国国情 ,即根据该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公民的文化水平 ,文明与民主程度 ,社会治安和外部安全状况以及历史传统及其影响等诸多因素 ,综合考虑和确定。在废除死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废除死刑是社会向文明、进步发展的需要和标志 ;在废除死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勉强废除死刑反而会带来阻滞社会发展的不利后果。根据中国现实的国情、民情和罪情 ,决不能立即废除死刑。但是 ,必须坚决贯彻“坚持少杀…  相似文献   

7.
告别死刑     
雅科   《信使》2000,(1):37-38
  相似文献   

8.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以久,直到今天,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仍然是各执一词。本文站在死刑废除论的立场,分析了当前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对死刑制度的命运做出推测。最后,就目前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死刑的存废日益成为与社会文明程度、人权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国立法中,死刑罪名繁多,死刑适用泛滥,死刑适用正当程序不健全等弊端并存于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我国在不具备立即废除死刑而保留了死刑的前提下,对死刑适用中的人权保障的相关问韪应在在刑法规范和刑事诉讼法规范中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0.
死刑的根据是刑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死刑制度的正当性依据。法律报应刑论是近代法治国家的死刑根据,体现了法律神圣的治治国观念和有罪必罪的报应思想。政治刑论是现代国家无死刊的根据,它综合各种社会政治因素,通过民主的立法程序赋予死刑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死刑剥夺人的生命,是最严厉的刑罚。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改革是保障人权的体现,同时,从中国死刑限制的历史来看,又是中国古代慎刑恤杀的死刑限制法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强制性死刑,又称绝对确定的死刑,是指当满足一定的罪状条件时,法律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下必须判处死刑,并无任何裁量空间的确定性死刑刑罚。作为死刑的一种特殊情形,强制性死刑的设立旨在威慑最严重的犯罪行为,给予犯罪人以毁灭性打击。然而,强制性死刑不仅在国内法体系中面临着合理性危机,也在国际法层面上有违人权保障的要求。只有废除强制性死刑条款,才能避免出现上述两方面的弊病,更好地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死刑存废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刑法学的研究重点。我国经济刑法中大量规定了死刑的适用。文章通过对死刑演进历史和经济犯罪概念的探讨,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经济犯罪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分析了经济犯罪中死刑适用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应该废除死刑并采取其他刑罚措施替代其适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的不断发展,刑事制裁中的轻刑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死刑作为一个最严厉的刑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今天比较完备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刑法典正确贯彻了慎用死刑的原则,体现了刑罚制度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更加严格地限制死刑的适用,我国应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作出一些有益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16.
在我国关于死刑的适用标准无论是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便于司法裁量,不能不对其具体适用标准进行限制。具体说来,死刑从"罪大"的角度来考察,只能将其限制在与生命具有等价性的、对人身或者与人身有关的严重暴力犯罪上,而"恶极"则只能将其限制在被害人没有过错的故意犯罪上,只有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死刑的滥用,从而更好地体现刑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采用了军政教合一的立法形式,制定的死刑制度适应于维护政权反封建、捍卫民族利益、维护治安、违反军纪等范围,并对其功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死刑,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的一种古老而又极其严厉的手段,而且在相当长历史阶段,它是作为惩罚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和重要的刑罚方法而存在的。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努力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外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份,结合我国革命和法制建设的实践,就死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理论和指示,成为指导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历史时期中国刑事法律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同时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对死刑犯的法律程序保障在辩护制度、二审及复核程序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完善死刑正当法律程序应实行强制性的上诉制度;合理设计死刑复核程序;完善死刑案件的证据制度和证明标准;给予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前最充分的法律救济;完善死刑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死刑适用总标准是“罪行极其严重”,由于立法的模糊,其在死刑适用的限制上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在立法方面不能有效限制死刑适用的罪种范围,在司法方面具有重视客观因素而忽视主观恶性扣人身危险性等主观因素的裁判导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该对现有死刑适用标准进行改革,强化其对死刑的引导和制约,使我国死刑制度既能惩罚犯罪又能充分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