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实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涵盖了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19世纪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有过这样的名言:“手持大棒,但说话要柔声细语”。“软实力”在政治上的体现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事情发生在去年12月一个星期六,临安至杭州的大客车上。大客车停靠在余杭站时上来了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尤为引人注目:肮脏的衣着,凌乱的头发,两眼发直,嘴里含混地念叨着什么。手里拿着一听易拉罐。他在我前座坐下了,另外两个就在他斜对面坐下了。客车约行驶了十来分钟。那“傻子”模样的人打开可乐罐。可乐像喷泉似的射到斜对面和他同时上车的那个高个子身上。那人愤怒地冲到“傻子”跟前,抓起他的衣领,抡起拳头就要往“傻子”脸上招呼过去。突然他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抢过“傻子”手中的可乐瓶,指着易拉罐口子上的封签大叫“啊,…  相似文献   

3.
珀石 《中国人大》2009,(2):49-49
“文革”期间,他虽然身心受到催残,却仍然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十分关注,特别是肃清封建思想遗毒问题。他想: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浩劫?是否和党内存在个人崇拜、干部等级和特殊化等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4.
邵道生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新作——《中国社会的困惑》一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邵先生长年致力于中国社会问题和国民心态的研究,十分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术上,他持“道德滑坡论”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需要“两只手”的新颖见解。我们刊登这篇专访,目的是把邵先生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介绍给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就此问题来稿来信,发表见解,共同为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朱东育 《半月谈》2005,(1):53-53
一位过去的学生到我家小坐.临别很郑重地说:“老师,您像以前那样批评我几句吧。”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时您批评我。虽然心里挺难受,但总有一种奋发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可现在,批评成了奢侈品.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了.”  相似文献   

6.
一邓小平矢志不渝地倡导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其思想动力源于对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必然性的深刻认识。(一)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历史悲剧理所当然地被否定。然而,如何从根本上总结这场悲剧的历史教训,如何能从根本上防止该类严重错误的重现,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针对有的同志较多地从毛泽东个人思想、作风上寻找错误的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制度比个人思想作风更重要”的观点。他说:“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①,“制度问…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情怀不说也豪迈———访于洋本刊记者程林杰“鹤发童颜”这个词,如果不是妙手偶得的话,一定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当我坐在67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面前时,心底里倏地有了这样的感喟。我们的话题,从他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带手铐的旅客》开始:文化大革命中,公检...  相似文献   

8.
李立 《两岸关系》2002,(10):29-31
童小鹏在本刊的第十期回忆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所从事的对台工作。下面则是童老回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后,在对台方面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9.
宋德福部长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政府机关也要讲成本。过去,人们一直这样认为:政府机关的基本使命是“办好事”,政府机关必须替每个人平等服务,于是政府机关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讲市场效益,也就无...  相似文献   

10.
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政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理论禁区。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国家问题上,只能讲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不能讲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问题。“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当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在我国政治上造成的重大变化之一,是摧毁了社会主义民主。林彪、江青等人妄图取消社会主义的共和制,建立他们的专制独裁统治。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林彪、江青等人妄想建立的是“社会君主政体”(即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君主政体”)。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学说史上,除了象傅立叶这样一些不谈政体问题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外,关于未来社会的国家政体问题,有两种观点是值得注意的,一种观点以温  相似文献   

11.
起先是听说 ,“饭店保安打死人了!”说者眉飞色舞 ,绘声绘色 ,不免有添油加醋之嫌 ,因而我一笑了之 ;后来是亲眼看见某影响颇大的报纸刊登了保安打死人事件的前前后后 ,篇幅虽然不是很长 ,但足以达到令人震惊的目的。我不禁慨然 ,这样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这里 ,我之所以用“终于”二字 ,倒并非我有什么先见之明 ,而是据我对保安员及其雇用者的了解使我对这种事件的发生不感到十分的意外和惊讶。记得一年前 ,我曾到某单位采访 ,恰逢这个单位招聘保安员。当时的招聘启事大约是这样写的 :“男性 ,28岁以下 ,身高一米七以上。”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2.
吴斌  刘宁 《今日海南》2007,(11):30-31
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媒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功不可没。但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背景下,环境报道显得非常复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特别多,一些省内外媒体对海南的环境报道的导向是否正确,观点是否科学,材料是否真实,对于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省情、统一思想十分重要,一些环境报道存在的误区也不同程度地损害着海南“生态省”的良好形象,对加快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丽水市委办公室从把握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入手,坚持在运转中讲管理,在实干中勤思考,在忙碌中善总结,提出了“前、中、后”、“大、中、小”、“学、知、行”的“九个字“要求,探索做好“三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有效地推动了办公室自身建设的新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三服务”水平的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现在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不是违背一分为二的观点?我认为这并不违背。“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否定。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受打击、迫害和株连的人达一亿之多,国民经济损失达五千亿元之巨,败坏了党风、民风,摧残了教育、科学,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大破坏和大浩劫,  相似文献   

15.
米卢先生率中国足球队出征韩国前给每位球员发一顶帽子,上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这话对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米卢先生如何也说出这种话来?我常常感慨,“文化大革命”真是害人太深,不少东西真是潜入人的心灵深处,不时从不同角度出来扰乱我们对事物的正常判断。以上就是一例。“文化大革命”中精神、态度、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被推到政治化的极端,因为人们一提到“文化大革命”就十分反感,从而导致我们这一代人对精神、态度、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普遍低估。米卢是没有经过“文革”的人,他对精神态度的作用比…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动因和美好愿望,就是在我国和平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但是,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出现了失误,导致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7.
每到基层人大调研,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人大常委会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日常工作的主任(副主任)个人的能力、作风和威望。主任“硬”,则人大“硬”;主任“强”,则人大“强”;主任“状态”好,则人大“状态”好。反复琢磨这一并非合理的“共识”,可以看到,选配好主持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的主任和副主任,对于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发挥好权力机关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把人大常委会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寄托在主任和副主任个人身上,既有悖法理,又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  相似文献   

18.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纪念这一活动开展20周年的时候,我们忘不了邓小平──这位这场讨论的倡导者、支持者、指导者和维护者,他在这场讨论中的丰功伟绩和这场讨论一起永垂青史。一、邓小平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倡导者、发动者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内乱。然而,“文化大革命”的余毒和极“左”思潮却并没有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立即消失,政治迷信和政治教条依然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再一种便是“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大致有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几种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晋爵。明代朱元津钓鱼,半晌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解铝连忙躬身上前,…  相似文献   

20.
时下,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骤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对整个上层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在理论研究领域,我们所面对的新思维、新概念似乎更多。“生命之树常绿,理论总是灰色的。”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似乎更验证了这样一种规律,实践往往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而与此相对照的是,我们的少数理论工作者却还在书斋里进行着一些“重复建设”。本期我们发表的一些文章虽不能冠之谓真正的创新,但部分观点却是耳目一新。如金桂演的(制度文明:先进的社会文明》一文,指出了制度文明并不是独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第三种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