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10)
正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方史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会馆热",许多专家学者及地方民俗专家纷纷对北京特有的会馆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民盟盟员、北京民俗专家白鹤群先生等编著出版的《北京的会馆》一书,最先收集整理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台湾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北京的会馆》一书是这样介绍全台会馆的:"全台"会馆一词是依据全闽会馆而来。全闽会馆即福建会馆,全台会馆即台湾会馆。史料上记载全台会馆文字不多,仅《北京史苑》第四辑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2)
明清时期,在京城建有多个全国各地的会馆。北京的会馆始于明代,清代是北京会馆的重要发展时期,会馆到清末才走向衰败。明代的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后,北京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许多外地人到北京做官、经商,而且从明永乐十三年科考开始,北京作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般每3年要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因此设立会馆,便成为外省人士在京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台湾在北京设立会馆,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正如当年分巡台湾道刘璈在报请购建全台会馆的呈文中所说:"在都城购建全台会馆,以备台湾会试举人及供职于京者,藉以居住。"自即期起,《台声》将刊登北京台湾会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有关老北京会馆的著述很多。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会馆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再一次被人们所提及。尽管老北京的许多会馆早已被拆除,并以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大厦取而代之。虽然许多老北京的会馆,我们只能在图片上寻踪,在记忆里觅迹了,但是人们对昔日会馆的怀念,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退。  相似文献   

4.
《台声》1994,(9)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八日,北京市政协及市台联假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举行了北京台湾会馆修复揭幕仪式.追溯会馆的过去,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承担着今后台湾会馆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台湾会馆位于北京市前门大江胡同(旧名:大蒋家胡同),由前后两个平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0,(6)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5月7日,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并举办《中华魂·京台情》展览,旨在通过重温百年京台交流的历史,铭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6.
王彪 《台声》2014,(8):69-69
7月17日下午,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前会长杨国庆陪同台湾师范大学30余名师生到北京台湾会馆参访。其间,汪毅夫以讲故事、谈历史的形式,将北京台湾会馆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从会馆的由来到台湾科举史,从台湾进士考证到五人上书的典故,以小见大、旁征博引。汪毅夫严谨又不失风趣的讲座,让来自岛内的师生们对北京台湾会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0,(6):78-79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欣声 《统一论坛》2011,(6):64-65
金秋十月,应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邀请,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前门的台湾会馆。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原址位于宣武门外,后迁至现址——前门大江胡同114号。台湾会馆原是一个占地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2009年开始,会馆进行全面修缮并扩建。现台湾会馆为地上地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0,(6):82-83
2007年5月,本刊曾刊登亲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解决问题的老台胞陈炳基先生口述回忆文章。现将当年口述一文录于此,以纪念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并再次致谢曾为北京台湾会馆产权归属努力过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期,那时全国各地的台湾同乡会都已经解散,但是还有一些遗留的房产问题尚待解决。1952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任台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在此期间我也亲历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问题的解决过程。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很有历史和纪念意义的建筑。在50年代初,当时的会馆管理者为了响应全国公私合营  相似文献   

12.
杨伏山 《台声》2014,(7):79-79
<正>6月6日上午,北京台湾会馆迎来了一次艺术盛宴,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台湾中华现代国画研究会主办,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台湾之美——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台盟中央秘书长张宁,北京市台办副主任黄塞溪,台盟北京市委秘书长彭京玉,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执行副主席王子忠,中华现代国画研究学会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会馆大多都在外城.据《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会馆》卷(2006年北京出版社)记载,从明代前期最早出现、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快速发展到光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500多个,但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调查,从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就有会馆318个.《1941年北京特别市会馆名称地址一览表》所列381个会馆中,地处内城的仅21个.《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会馆调查研究报告》(1949年11月15日)记载:"本市会馆多分布于外二、外四两区,据统计全市共有会馆三九一处."  相似文献   

14.
宗朋 《北京观察》2020,(8):75-77
王茂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居京为官数十载,大多时都居住在歙县会馆内。歙县会馆现在虽已难觅踪迹,但王茂荫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的经济思想主张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光芒。位于宣武门外大街107号(民国时期门牌为宣武门外大街51号)的歙县会馆,是一座颇具代表性的会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安徽歙县旅京同乡在菜市中街创建会馆,创始人为徽州30余位商人,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后因房屋狭小,迁至前门的则世庙处营建新馆。明清朝代更迭,北京歙县会馆毁于战火。  相似文献   

15.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16.
正"本馆则创于前清嘉庆十二年刘李二公,是时,湖广已于雍正四年析为二省。大湖南北,在一省统治之下,经数百年,吾民相处已久,不忍离析,联合组织,益见乡谊之竺,历久不渝。地虽判为南北,而吾人心目中,固不知有所谓南北也"。北京的会馆,从明清行政区划的角度,分为省、府、县三类,以省为名的会馆,一般都是省级会馆,简称省馆。湖南省在北京的会馆,据《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一书记载,有54  相似文献   

17.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集皇宫、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现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工艺程度最高的清代宫殿式群体建筑,其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大独特之处,堪称“十最”,即全国会馆之最、琉璃照壁之最、铁旗杆之最、戏楼之最、石雕艺术之最、木雕艺术之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为全国会馆“之最”、全国清代民间刺绣珍品之最、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为全国之最、会馆现存之商业道德规则碑为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下第一会馆”。李铁映、胡绳和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后纷纷挥毫泼墨,为会馆题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赞其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国家建设部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称赞道“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山陕会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莫非 《北京观察》2020,(5):78-80
江西会馆不仅是政界团体的议会之处,军政要人、社会名流频繁出入,也曾经是文人士大夫宴集演剧的重要场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色人等,其会馆之多居全国前列。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江西是最早在京设立会馆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亮 《两岸关系》2012,(7):69-69
5月17日,由北京市台胞联谊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汪明浩出席发布会。《台湾会馆与同乡会》是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关于北京台湾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9,(21)
<正>10月24日,国台办在台湾会馆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以及国台办、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台联相关领导和在京台胞等50余人参加活动。北京市台办副巡视员赵孝清主持了授牌仪式。仪式中,黄文涛宣读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关于同意在北京台湾会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批复》,龙明彪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匾授予台湾会馆。据了解,北京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一座原址保存的台湾会馆。2010年5月修缮扩建后重张以来,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切实维护台胞权益,不断增进乡亲情谊,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