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济南、青岛、临沂、聊城四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生存质量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从四个地区制造业青年农民工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维权意识、社会期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产业结构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境遇的影响,并在引导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四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青年农民工在就业年龄、职业技能、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和劳动保障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传统观念和妇女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有关。因此,改善农村女青年的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就必须从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农村流动女性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提高妇女自身素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山东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渠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济南、青岛、临沂、聊城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制造业青年农民工问卷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就业渠道偏窄,并存在诸多差异;原因在于青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相应的就业扶助政策不够等。因此,有关部门应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和法规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有关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表明,虽然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但是其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因此,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不仅迫切需要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而且需要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偏低,且受其原有关系网络和新建关系网络以及组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弱关系、是否同市民交过朋友以及是否加入组织与职业收入水平显著相关;组织化资本与就业稳定性显著相关;弱关系与职业发展机会显著相关。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必要保留城市中的农民工集聚地,维系和发展青年农民工的关系型社会资本;加强组织建设,丰富青年农民工的组织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发展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变形”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变形”生存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对城市秩序的非正常、激进甚至越轨式漠视,包括治安犯罪、拒绝合作、集体暴力、理性对抗等.改变这种状况,要做的不是给其一个代表身份的城市户口,而是作为城市“城里人”的我们,不再有居高临下的市民优越感,同时不再随意挥霍市民特权.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才可能由“变形”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高农民工收入的研究,可以运用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来展开。农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制约社会经济保障机能,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消弱了社会的凝聚,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社会包容性发展,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阻碍了其权能的实现。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应努力落实农民工就业保障,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包容体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工的增能和赋权,加快农民工收入增速。  相似文献   

9.
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是指她们在城市居住和就业时处境日益相对恶化,偏离城市的主流生活,处于城市生存的弱势地位的一种生活状况。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表现在外出就业渠道、职业角色、生存身份、社会保障、社会地位、情感婚姻等诸多方面的边缘化。其原因与城镇化推进中的社会资源配置、城乡二元结构、女性素质、城市包容度等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性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弱者,其城市生存困境表现在其就业方式、职业层次、职业风险、社会地位、社交情感等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要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同时提高女性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青年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经济收入、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目前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维护自身权益情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等。青年农民工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整体偏低的文化教育水平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对青年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安徽省16个地市2008—2012年间的碳排放量,安徽省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安徽省碳排放水平对经济发展存在依赖。尽管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引起该省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改善以及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碳排放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13.
区域化是全球化的表现,制造业转移是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反映,东北亚区域合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山东以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为总抓手,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已取得明显成效,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半岛制造业基地未来将继续面向东北亚,立足两个核心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模式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作为中日韩地方政府合作交流的发展模式,不失为一种难得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笔者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分析,并希冀能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笔者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分析,并希冀能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承担着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农村教师的生存以及工作现状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质量,也将关系到农村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素质。但是农村教师至今仍处于弱势地位,所处环境较差,工资偏低甚至拖欠,专业发展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内15个县市的500名农村教师生存质量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其当前生存质量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区域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同的区位、技术差异(包括基础设施)、人口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缩小区域差异,才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是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围绕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在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群体趋同的现象。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比较多,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需要建立釜国统一市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设法把生产要素吸引到这些地方。  相似文献   

19.
质量振兴任重道远。质量振兴是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质量振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实施质量振兴必将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和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在2007年下半年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自此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深度竞合、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新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区域发展差异依然明显,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