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又是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的先驱。他在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的一套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发展。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学术界对此很少论述。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点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学说,源远流长。就全世界范围来考察,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与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后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大体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毛泽东是探索的先驱者,有进展但没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文化大革命后,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束缚、总结经验、探索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这些思想和见解至今仍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一、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进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积累了重要经验。1、毛泽东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又以同样的思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奋斗不息。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的“结合”、“走  相似文献   

5.
一、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比较叶启绩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可以说就是努力把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他同样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没有采取苏联、东欧国家那种主要通过“剥夺剥夺者”的暴力手段没收资本家的财产,从而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造的办法;而是主要采取“赎买”、公…  相似文献   

6.
王松 《统一论坛》2001,(5):29-3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其三民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努力。孙中山逝世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把三民主义思想引向了迥异的发展趋向。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两种趋向的原因及最终走向,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他的思想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他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证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写出了象《大哀篇》这样“申讨军阀专政的檄文”。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实际情况相距很远,各种“论据”大都出自对李大钊原文的误解。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还不是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而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有志青年。他有着一般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觉悟,却还没有成熟。我们只要把这一时期的政论仔细阅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比过去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一边,不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而且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其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社会矛盾高发,我们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决不让苏共的教训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进行这样的“第二次革命”呢?从5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两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对其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就是毛泽东创立、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2 0世纪中国的思想巨擎。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中国的政治建设,并致力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政治大国”而立足于世界。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政治文明”的新概念,但是他站在2 0世纪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以开放的胸襟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50年代对于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断了艰辛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战略目标和发展阶段的构想.而这一构想是建立在他对于社会主义“建立”与“建成”概念的区分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自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社会主义思潮的引进、传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学说理论建构的始点,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学说的“史前史”。以往人们习惯以“十月革命”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开端,而忽视“史前史”的理论建构活动。“十月革命”是使中国社会主义学说从理想走向实践的激发因子,而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4.
李建辉 《广东民政》2011,(12):48-50
座落在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方约17公里处的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去过多次,感受颇深。、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孙中山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翠亨村傍山濒海。  相似文献   

15.
自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废除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作救国救民的最佳方案。然而,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李大钊是摒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决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他的这一抉择不是偶然的,有一个思想发展过程:辛亥革命后,经历了  相似文献   

16.
托克维尔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取消私有财产权,它的前途是一种“新的奴役”。他考察的是圣西门式的而非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他不排斥未来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也不是不干涉原则的捍卫者。他并非古典自由主义者眼中的反社会主义者,而是一位20世纪新自由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就包括革命的前途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毛泽东在建国后才提出的“新思维”,而是他的一贯主张,只不过建国后将其付诸实行罢了,根本不存在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苏联和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确有怀疑,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抗美援朝已改变了态度,根本不存在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问题。李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不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说法,而把它们当成了前后衔接的两个不同阶段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被称为广东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他们在社会变革的最前线寻找着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结合,探索着走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发展道路的实践,是“东江三杰”的成长给当代青年带来的启迪.培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动因和美好愿望,就是在我国和平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但是,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出现了失误,导致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20.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清晰脉络:从民族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深刻蕴涵“中国特色”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这三次伟大革命不断创造着“中国特色”的辉煌实践。这三次革命不仅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深刻改变着中国面貌,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