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犯罪被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因素是指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被害条件的统一体。犯罪被害因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统称为被害要因。其中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 ;被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对其被害产生促进作用的各种消极因素。二是被害条件 ,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被害条件的预防 ,不仅需要我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加强治安防范 ,而且要宣传教育社会公众 ,尤其是提高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
无被害人犯罪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如建 《理论月刊》2007,(5):115-117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存在无被害人犯罪,这是由于该类型犯罪隐蔽性和形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误读。从犯罪本质看,任何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从危害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看就应称为被害,无危害则无犯罪,同理,无被害则无犯罪;从犯罪客体看,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是犯罪客体的承受者,无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被害则无犯罪客体。该类型犯罪中的被害人具有被害性、实体性和直接性等特征,其主要类型是自然人,其次是社会组织(单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犯罪是以人身加害或心理强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犯罪。在暴力犯罪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选择既受其加害目的的支配,也为被害人的自身状况和特有的被害情境所影响。从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及被害人自身状况角度分析,加害人对被害对象的选择与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特征、被害人的过错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被害情境的出现,更多的则与加害人能否获得犯罪收益和能否逃避惩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讲,被害人所处的客观情境对加害人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从被害人方面预防暴力犯罪,必须要树立加害人与被害人一体化的观点,着眼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降低易被害因素在行为人中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具有强隐蔽性、高智能性、跨时空性等特点。遭受网络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涉及国家、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与传统犯罪被害人不同的特征。科学分析网络犯罪的原因,全面实施网络犯罪的被害预防,积极构建网络犯罪被害人救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协凋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内在逻辑是,通过洞察被害因素,识别被害模式,而后进行数学建模预测电信诈骗犯罪高风险的被害人,精确制导,促进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的进化。A市大数据犯罪被害预测分析经过构建样本、提取特征、搭建模型、模型测试、系统开发、模型迭代6个步骤,引入犯罪被害人调查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研发了集“被害调查+风险预测+防范治理”于一体的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测App,实现了“洞察犯罪被害因素、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一体化、自动化运行的质的飞跃。A市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的实践,拓展了犯罪被害人理论研究的应用领域,展示了警务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路径,指明了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犯罪的发生并不是犯罪人单方面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从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角度看,则表现为其生理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被害性。仔细分析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中 ,男性是被害主体 ,其所占比例较之女性被害人高达三倍多 ;犯罪被害人的年龄分布相对稳定 ,以青年为多。青少年犯罪被害人因性别特征、年龄特征的不同 ,其受到犯罪侵害的类型差异明显。被害人的过错责任因被害人主观认识错误以及不规范行为引起的 ,可分为有过错的被害人、过错较小的被害人和无过错的被害人。被害人的过错程度对犯罪人的犯罪目的有一定的影响 ,并导致不同的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8.
诈骗犯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起了普遍关注,政府、企业与社区在协同治理诈骗犯罪时经验不足,民众防范被骗意识缺失致被骗风险上升。从疫情期间"两高"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诈骗犯罪呈现出诈骗虚构内容类型化、诈骗手段网络化和被害群体普遍化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被害预防理论基于其强调预防被害措施的灵活性和充分调动被害人预防被害的主动性,不仅能对预防网络诈骗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治理压力。降低被害人的被害性与互动性是预防网络诈骗的主要思路,政府、企业和社区应当围绕引导公众情绪和阻断犯罪互动来制定预防网络诈骗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诈骗犯罪的被害人具有较大的被害性,这是由金融行业特点、特殊的被害社会环境、金融机构内部违法犯罪严重及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诈骗犯罪得逞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犯罪人多么狡诈,其骗术多么高明,而是被害人自身的一些弱点和不良状况为被害提供了契机。因此,治理和预防金融诈骗犯罪的根本的有效措施是被害预防,即先前地消除或者减少被害要因和被害情境,加强被害人的抗御能力。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强内控,消除和减少内外牵连的被害因素是安全保障的最有效措施。金融诈骗犯罪典型的被害模式和被害结构中主要的被害环节是被害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犯罪被害人的态度和认识大致经历了"鼓励私仇报复、个人惩罚"到"强调公权至上、国家惩罚"再到"重视保护个人利益、呼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和补偿"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是犯罪被害大学兴起的主观因素,也是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犯罪研究方法,大都以犯罪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分析焦点也对准作案人本身,仅对犯罪的方法、动机、目的,作案的手段、特征等详加论述,忽视了研究被害人对盗窃类案件形成的诸多影响。大量的案例表明,被害人对盗窃类案件的发生、作案的进程和被害的后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以盗窃手段的犯罪案件为对象,从研究被害人的角度,阐明构成盗窃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剖析预防的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遭受被害的客观性、身份特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行为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根据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的情况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对食品安全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援助,是减轻被害人因问题食品而遭受痛苦和创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红  杜菊 《人民论坛》2011,(12):84-85
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人遭受被害的客观性、身份特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行为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根据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的情况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对食品安全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援助,是减轻被害人因问题食品而遭受痛苦和创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是特殊形态的恐怖主义犯罪,较于传统恐怖主义犯罪,其被害人内涵富有新意蕴,具有网络与现实二元化、群体性增强、思想异化概率大等特点.恐怖主义犯罪网络化使得受害范围扩大,而现有被害人救济体系因预防被害人恶逆变、二次被害机制缺失而应对乏力.该体系不仅自身固化,且在实践中缺乏规范运作,从理论到实践均应作出改变.需...  相似文献   

16.
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其目的在于强调国家对控制犯罪的责任,使不能获得被告人赔偿的被害人最大程度地从被害后果中得以恢复.现行<刑事诉讼法>仅规定以被告人现存的财产为限来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原则是明显有缺陷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我国应在吸收、借鉴国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国内实际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应对补偿的条件、对象、程序、数额和方式等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7.
犯罪过程中产生两个对立面,即犯罪人与被害人。一般来说,犯罪人积极地实施犯罪行为,被害人被动地承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在合同诈骗犯罪过程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形式上相互依存,彼此互动,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被害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从被害人的角度制定对策,完善合同诈骗犯  相似文献   

18.
恢复性司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犯罪处理的司法模式 ,具有恢复性、个人参与性、社会性、前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恢复性司法模式与传统报应性司法模式有很多不同特点 ,它把犯罪人的悔恨、忏悔和被害人的宽恕作为重要因素。恢复性司法的运作模式有社区恢复委员会、量刑小组、赔偿、社区服务、被害后果陈述、被害人犯罪人调解 ,家庭小组会议等七种类型。恢复性司法活动在司法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扈晓芹 《人民论坛》2014,(3):174-175
高校对学生的普法工作应以预防大学生犯罪被害作为切入点,强调大学生被害预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被害预防意识.开展大学生被害预防的基本途径是消除大学生自身被害性因素,高校普法应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被害预防的教育与管理以增强普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害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猖獗,可从被害人的视角探究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增强网民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互联网平台审查制度、建立专门网络诈骗举报平台、建设联动防控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